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8个传统节日中国8个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 。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文章插图
春节风俗有吃汤圆、放鞭炮、拜年、上祖坟等;元宵节风俗有吃元宵、猜灯谜等;清明节风俗有扫墓、踏青;端午节风俗有吃粽子、赛龙舟;七夕节风俗有穿针乞巧、礼拜七姐;中秋节风俗有吃月饼、赏月;重阳节习俗登高、插茱萸;冬至节风俗吃饺子、喝羊汤 。
1、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人们常说但是过大年、过年就是这一天 。现在春节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
2、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上元节等,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自古以来元宵节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人们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3、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我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其习俗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 。此外,清明节的时间为公历(阳历)4月5日前后 。
4、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汉代前为干支历午月午日,汉代后演变为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与春节一样,其习俗蕴含着祈福、消灾等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一种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
5、七夕节
七夕节又被人们称为七姐节、乞巧节等,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为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所以起名叫“七夕” 。
6、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 。
7、重阳节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
8、冬至节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时间为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在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
中国的八大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1、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元宵: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 。
3、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同时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
4、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
5、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也有人称为 “乞巧节”或“女儿节” 。
6、中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7、重阳:农历九月初九 。叫“登高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
8、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中国的传统的8大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岁除(年尾最后一天) 等 。
另: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节气也是节日 。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
扩展资料:
一、传统节日的形成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
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 。古老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有关,多数节日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
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 。上古历法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多数传统节日形成的重要因素 。传统节日文化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信仰、祭祀、天文、地理、物候、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上古社会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 。
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 。由于上古文献缺失,现存下来的文献对传统节日的记录最早只见于《夏小正》、《尚书》著作 。在历史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有些节日在日期上有所改动 。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构成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 。
二、传统节日的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内涵 。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
民俗节日来自于原始信仰以及日常生活的需要,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有关 。每个传统节日有每个节日的活动载体,诸如庙会、灯会、舞狮、年例、扒龙舟、拜神、祭祖等等 。
大部分传统节日形成于上古时代,先秦时期由于南北风俗各异,南北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中原文献鲜有记载 。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
汉后南北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人们常说这些节日习俗普及于汉代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严肃的气氛中转为娱乐礼仪型 。从此,节日变得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 。
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
三、传统节日的传承
在上古时代起,人们设立了一个个的节庆点,这些日子叫作节日,节日是人们基于原始信仰以及为了适应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民俗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 。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也有一些传统节日被附会上“避瘟”、“避恶”等沉重色彩的故事传说作为节日“起源”,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建构出来的 。附会的这些“避瘟避恶”故事与节日内涵冲突,无形中对节日文化内涵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无助于传统节日传承与弘扬 。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些节日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内涵 。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传统节日是中国极其多样的习俗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 。从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新闻发布会上,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国七大传统节日logo正式发布 。
这是中国文化促进会节庆中国协作会发起的,将七大传统节日连起来打包申遗的行动之一 。已经延续上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但由于没有形象logo系统,在现代社会不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形象logo的出炉将有利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走向世界 。
同时,《传统节日形象logo管理办法》也即日拟定,根据《传统节日形象logo管理办法》要求,中国文化促进会拥有此次征集评定的传统节日形象logo著作权,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传统节日形象logo时,应确保合法使用 。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贴对联,守岁,放鞭炮,吃饺子,拜年 。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花灯,放烟花,吃元宵,猜灯谜 。
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拜月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吃月饼 。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