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气扬的意思

趾高气扬是什么意思趾高气扬的意思:骄傲自满 , 得意忘形的样子 。

趾高气扬的意思

文章插图
基础释义: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 , 神气十足 。形容骄傲自满 , 得意忘形的样子 。
详细释义: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 , 神气十足 。形容骄傲自满 , 得意忘形的样子 。【示例】:但是那种趾高气昂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 。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 , 众人皆说 , 成之于语 , 故成语 。成语多为四字 , 亦有三字 , 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 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 , 表示一定的意义 , 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 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 ,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
趾高气扬例句:

1、目无下尘 , 趾高气扬 , 那是理所当然的 , 毕竟 , 并不是人人可以做列嘉辉 。
2、赵太太看到她缩头缩脑、战战兢兢的样子 , 感到很解恨 , 她趾高气扬地打道回府 。
3、杂志采访时 , 抱怨同性恋趾高气扬 , 架子十足 , 摇尾巴”;抱怨那些不喜欢她的“肥胖” 。
4、承平之世 , 家给人足 , 趾高气扬 , 泱泱乎表海之雄风 。
5、左侧是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人在砍头大赛之后狞笑 , 其中一个还正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 , 整座尸山背后是硝烟滚滚的中华大地和奔流滚滚的长江 。
6、那年的玛法大陆 , 我们从不觉得僵尸洞阴深恐怖 , 有的只是刷怪 , 抢地盘!那年的玛法大陆 , 蜈蚣洞的狗道是那么趾高气扬 。
7、心情大好的刘志标走进房间 , 见到江紫嫣后趾高气扬地说:“我告诉你 , 那个贝 , 贝小默 , 他就是一个暴发户 , 我随时能灭了他 。”
8、听到瘦翻译介绍自己 , 坂田次朗趾高气扬地挺着啤酒肚 , 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 , 季凡在旁心想不用你太得意 , 一会儿有你受的 。
9、越往北的大道也越来越宽了 , 道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多了起来 , 一个个趾高气扬 , 鞭丝帽影的 。
10、那是一个身着华服的青年 , 头发梳得非常整齐 , 油光可鉴 , 煞是漂亮 , 一看便是富家少爷 , 但此刻却是骂骂咧咧的 , 口吐唾沫 , 趾高气扬 。
趾高气扬的意思趾高气扬的意思:走路时脚抬得很高 , 神气十足 。形容骄傲自满 , 得意忘形的样子 。
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 。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 , 举趾高 , 心不固矣 。”
【趾高气扬的意思】译文:莫敖必定失败 , 走路时把脚抬得很高 , 说明他心意浮动 。
用法:含贬义;作谓语、定语、状语 。
例句:一只大公鸡趾高气扬地走着 , 伸长脖子叫着 。
趾高气扬的近义词
气宇轩昂
拼音:qì yǔ xuān áng 。
释义:气宇:气度 , 气概;轩昂:精神饱满、不平凡的样子 。意思是多形容精神饱满 , 气概不凡 , 也可形容植物高大挺拔 , 朝气蓬勃 , 富有活力 。
出处: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生得丰姿潇洒 , 气宇轩昂 , 飘飘有出尘之表 。”
用法:用作褒义 , 多形容人 ,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
例句:林校长知识渊博 , 气宇轩昂 , 很受全校师生的景仰 。
趾高气扬的意思是趾高气扬的意思是:走路时脚抬得很高 , 样子显得十分神气 。形容人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
拼音:zhǐgāo qì yáng 。
近义词:不可一世、高视阔步、耀武扬威、得意忘形 。
反义词:卑躬屈膝、垂头丧气、低首下心、低声下气、奴颜婢膝、灰心丧气、垂头拱手 。
出处:
《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 , 心不固矣 。”《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 , 甚自得也 。”
典故:战国时期 , 齐国孟尝君出使楚国 , 楚王送他珍贵的象床 , 负责送象床的登徒去游说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 , 希望能劝止这项差使 。公孙戍说动孟尝君不接受这件宝物 。孟尝君见他出门时趾高气扬的样子觉得奇怪 , 原来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宝剑 。
相关词语解释:
1、得意忘形dé yì wàng xíng: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 。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 。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 。
2、卑躬屈膝bēi gōng qū xī:卑躬:低头弯腰;屈膝:弯曲膝盖;指下跪 。形容没有骨气;谄媚;讨好的无耻形象 。
趾高气扬是什么意思?成语:趾高气扬
读音:zhǐ gāo qì yáng
意思:走路时脚抬得高高的 , 神气十足 。形容骄傲自满 , 得意忘形的样子 。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 , 心不固矣 。”
翻译:走路时脚抬得高高的人 , 意念不够坚定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扩展资料典故:
公元前701年春 , 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 , 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骚(今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 。由于对方盟国众多 , 气势盛大 , 屈瑕盛为恐慌 。于是 , 他准备请求楚王增派军队 。
将军斗廉反对这样做 , 斗廉认为 , 敌方盟国虽多 , 但人心不齐 , 斗志不坚 , 只要打败郧国 , 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 。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骚 。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 , 猛攻蒲骚 , 大获全胜 。这就是有名的“蒲骚之战” 。
但是 , 屈瑕并无自知之明 , 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自己的身上 。因而骄傲起来 , 自以为是常胜将军 , 从此任何敌人都不放在眼里 。过了两年 , 楚王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 。出师那天 , 屈瑕全身披挂 , 向送行的官员告别 , 然后登上华美的战车 , 威风凛凛地扬长而去 。
送行的大夫斗伯比返回时对御手说:“莫敖这次出征要吃败仗的!你看他那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 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 。” 斗伯比越想越感不妥 , 就吩咐御手驾车到王宫 , 求见楚王 。他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 , 但楚王没答应 。
屈瑕到了前线 , 更加不可一世 。竟然下令军中“敢谏者处于极刑” 。武断专横到了极点 。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 , 对方早就整军待战 。屈瑕毫不在意 。但部队随地驻扎 , 一点也不做戒备 。罗军联合卢襦(今襄樊市西南)的军队猛烈攻击 。楚军马上溃散 , 死伤惨重 。
屈瑕乘着一辆战车 , 狼狈而逃 。出征时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早已不见了 。屈瑕逃到楚国境内一个叫荒谷的地方 , 发现只剩孤身一人 , 好不悲伤 , 自缢而亡 。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