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意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意思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文章插图
立志要高远 , 要以自己希望达到的境界来确立自己的志向;言行举止要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要保持内心的善良与仁爱 , 行事宽容有爱心;同时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游刃有余、熟稔于心 。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 。
扩展资料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 , 以德为根据 , 以仁为凭藉 , 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
孔子培养学生 , 就是以仁、德为纲领 , 以六艺为基本 , 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
“不兴其艺 , 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 , 藏焉 , 修焉 , 息焉 , 游焉 。夫然 ,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 乐其及而信其道 ,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 。孔子培养学生 , 就是以仁、德为纲领 , 以六艺为基本 , 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
参考资料:-论语·述而篇

志于道 , 据于德 , 依于人 , 游于艺 。请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意思?意思是:以道为志向 , 以德为根据 , 以仁为凭藉 , 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春秋时期]《论语》述而篇 。
原句:子曰:“志于道 , 据于德 , 依于仁 , 游于艺 。”
释义:孔子说:“以道为志向 , 以德为根据 , 以仁为凭藉 , 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
《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 , 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 , 藏焉 , 修焉 , 息焉 , 游焉 。夫然 ,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 乐其及而信其道 ,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 。孔子培养学生 , 就是以仁、德为纲领 , 以六艺为基本 , 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本篇共包括38章 , 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 , 曲肱而枕之 , 乐在其中”;“发愤忘食 , 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 , 小人长戚戚”;“温而厉 , 威而不猛 , 恭而安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 , 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 , 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 , 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到汉代时 , 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 , 《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 , 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 , 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 ,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
孔子(前551 ——前479 ) , 名丘 , 字仲尼 , 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 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 , 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 , 虽跻身于贵族之列 , 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 , 父亲便死去了 , 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 , 鲁定公时 , 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 , 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 ,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 , 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 “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 , 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 , 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 , 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
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 , 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 , 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 , 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讲学 , 学生多达三千人 , 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
志于道 , 据于德 , 依于仁 , 游于艺 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以道为志向 , 以德为根据 , 以仁为凭藉 , 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
此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 , 共包括38章 , 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 , 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 , 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
“志于道” , 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 , 就是立志要高远 , 要希望达到的境界 。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 , 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 。这是教我们立志 , 最基本的 , 也是最高的目的 。所以孔子说 , 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 , 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

“据于德” , 立志虽要高远 , 但必须从人道起步 。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 。换句话来说 , “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 , “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 , 古人解说德就是得 , 有成果即是德 , 所以很明显的 , 孔子告诉我们 , 思想是志于道 , 行为是依据德行 。

“依于仁” , 是依傍于仁 , 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 , 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有了这个爱心 , 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 , 扩而充之爱全天下 。这是仁的发挥 。

“游于艺” ,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 。游是游泳的游 , 不是游戏的游 , 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 , 游戏的游是“辵”旁 , 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 , “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
扩展资料:评析:《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 , 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 , 藏焉 , 修焉 , 息焉 , 游焉 。夫然 ,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 , 乐其及而信其道 ,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
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 。孔子培养学生 , 就是以仁、德为纲领 , 以六艺为基本 , 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 。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 , 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 , 加上“依于仁 , 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 , 是他全部的原则 , 同时告诉每个人 , 具备这些要点 , 才叫学问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7.6”
【志于道 , 据于德 , 依于仁 , 游于艺】子曰:“志于道 , 据于德 , 依于仁 , 游于艺 。”——《论语》

译:孔子说:“应以大道为目标 , 以道德为依据 , 以仁为依靠 , 而游于六艺之中 。”

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人生的四点基本要求 , 用现在的话来说 , 就是人首先要有正确的理想、抱负;其次是要有高尚的道德 , 一切必须以道德规范为根据;再次是有仁爱之心 , 以仁为依靠;最后是要有专长 , 精通业务 , 博学多才 。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 这四点要求是相互独立的 , 又相互联系 , 层次很分明 , 逻辑严谨 , 是人生的经验高度概括 。就是对于现代人的生活 , 任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首先 , 人必须有正确的理想 , 没有理想 , 就没有动力 , 也必然要迷失前进的方向 。同时 , 任何人的理想都是在社会中实现 , 都要与社会的人们发生关系 , 所以 , 人的道德水平 , 人的社会形象 , 与人的成功关系密切 。正因如此 , 孔子突出强调德与仁 , 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出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依于仁”,指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 “游于艺”:“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