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谁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说的,意思就是治理国家,与烹煎小鱼儿的手法是一样的,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 。

文章插图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谁说的】老子在隐喻说,治国的时候不可以朝令夕改,过于多事,否则人民就会不堪其扰,国家就会混乱,这句话非常形象,也和道家思想所推崇的“无为”是一脉相承的 。有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其实也是一种有为,但其实,道家思想是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做,不枉为的意思 。
老子其他情况简介 。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 。
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哪里?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
鲜在古文中有鱼的意思,这句话因此翻译过来就是:治理大国,就和在厨房里烹调小鱼一样 。那么烹调小鱼到底算简单还是算难呢?这事和治理国家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诗经》里有句话叫做“谁能烹鱼?溉之釜鬵 。”毛诗中对这句话的解释则是:“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烦是烦冗的意思,也就是烹调小鱼的时候,不能动作太繁琐,这样的话,整条鱼容易变成碎鱼块 。治理人民也是同样的道理,政令太繁琐,人民就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如果你能知道烹调小鱼的道理,那么你也就会治理人民了 。
著名玄学家王弼也说过类似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 。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的众心矣 。”他也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不扰民,不躁民,与民清净 。所以国家越大,君主却越清净,这样才能顺应民心,使国家得到发展 。
以上的说法不仅切中这句话的要害,更得到了后世很多治世君主的认可 。汉文帝时期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便是运用了老子的这句话 。
所以,这样的解释是最符合“治大国如烹小鲜”本意的了 。因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所推崇的治国理念就是清净无为的思想 。他说出这句话,也应当是在诠释他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
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谁提出来的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
《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极具代表性的治国理念,强调治国应当顺势而为、谨慎小心,顺从规律趋势、守住大道方向,就掌握了治国的大智慧 。
- 重庆小面培训哪家最好学费多少钱
- 中国四大毛衣批发基地
- 昼夜反义词构成
- 粥的部首是弓还是米
- 中国最早的大学
- 植筋锚固深度
- 制霉素片怎么用鹅口疮
- 郑俊亨为什么会头疼 郑俊亨妈妈为什么回来
- 在圆形卡纸上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