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

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元璋之所以会把皇位传给孙子的原因:朱标英年早逝,而依照长子继承制其长子最宠的也就是朱允文 。

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

文章插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受封建制度的影响,长子继承制一直延续了上千年,皇室也是按照这种继承制度来传皇位的 。由于,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依照长子继承制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长孙 。
首先朱元璋很爱自己的长子朱标,但太子死得很早,所以他把爱寄托在朱允文身上,再者,朱元璋时期,朱元璋长年兵伐,在政治上手腕强硬,杀掉、流放的官员不计其数,而朱允文比较仁慈宽厚,有利于社会稳定 。朱元璋认为一个帝国想要长存,必须刚柔并济 。
人物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明朝开国皇帝,266年号“洪武” 。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至正四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 。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 。
吴元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
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因为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逝,只能传给孙子 。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男,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传位太孙朱允炆 。
朱允炆简介: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男,汉族,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
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
朱允炆在位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宫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史称“建文新政” 。但建文新政有浓重的复古色彩,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一些官名、殿名、门名的改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增纷扰 。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上其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恭闵帝、惠帝 。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呢?首先,唐郎觉得,朱元璋为什么会将皇位传给孙子这个问题其实是暗含了两个问题 。
第一,明朝的皇位传承制是什么?
第二,朱元璋为何传位给孙子?
一,朱元璋的传位是大明建立后的第一次皇位传承,事关大明血脉延绵,至关重要 。

朱元璋的传位是大明帝国第一代皇位的继承,这对于朱元璋来讲,可以说是重要性无以复加,要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帝王出身最为卑微的,甚至没有之一),他对于大明皇位的传承可以说是慎之又慎,由于老朱生长在元末,明朝建立在元后,所以其实在朱元璋思考皇位继承的时候有两种考虑 。
一是循元制选定继承人 。
【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问题是元朝承袭蒙古部落祖制,继承制经历了幼子守灶,库里台大会推举,嫡长子继承等多种传位继承方式,尤其是到了元成宗以后,元帝王的继承已经完全失去了制度的牵绊,变得随意不已,所以,元制没法遵循 。
二是恢复汉化循周制 。

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核心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项制度最大的初衷就是从一开始就确定继承人,用西方的话叫王储,这样就从根本上期望杜绝兄弟手足为了王位而手足相残,但这项制度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王朝君主素质的不确定性,由于接班人的选取并不是优胜劣汰,择优而定,而是提早就没定,导致继承人如若昏庸不堪,则很快就能断送了祖宗基业 。
自周到明,2000多年中,因嫡长子继承制而导致的悲剧屡见不鲜,但是不执行嫡长子继承制而引发的宫廷血案,甚至皇朝崩塌也是时常出现 。
所以,朱元璋因为是汉人出身,推翻了元朝异族统治,所以恢复正统的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理所当然,当然,朱元璋并不是一个拘泥于守旧的皇帝,他之所以能在建立大明之初,很快就把嫡长子继承制作为皇位继承的依据,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儿子中嫡长子朱标非常有信心

二,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可是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
不知道是不是天意弄人,本来,朱标可以说是朱元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经典模板,他身为长子,又恰为皇后马皇后所生,标准的嫡长子,为人也是宽仁有加,在朝中拥有很高的认可度,就连一向胸怀大志的燕王朱棣也对他这个大哥是敬重有加 。
只是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为得意的王位继承人,给予了毕生心血培养的接班人朱标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威胁,却自己因病在年仅36岁的年龄英年早逝,这件事可以说沉重打击了朱元璋的心境,使得他从此性情大变,洪武末期,朱元璋嗜杀恐怕与朱标的死不无关系 。

因为,朱标的死不仅仅是意味着老朱死了一个儿子,一个未来继承大明皇位的继承人,而是意味着在朱元璋心里,那种久久根植的皇室传统,帝国传承体系突然之间崩塌,这种打击不得不说是毁灭性的 。
我们来看看,朱标死后,大明皇位的可能继承人来有那些?他们的继承顺序又是怎样呢?
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严格的继承规则体系,首先是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然后是嫡长孙,嫡幼孙,最后才是嫡幼子,庶长子,庶长孙,庶幼子 。
所以,大家从这个顺序可以看到,朱标死后,排第二的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也就是朱标的嫡长子,但很可惜的是,朱嫡的嫡长子很早就夭折了 。他的嫡幼子朱允通按照继承顺序应该是排在最前面了,但是朱允通太小了,朱元璋死后太不放心 。
这里,很多人会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此刻的燕王朱棣文治武功在朱元璋的儿子中几乎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为什么朱元璋完全没有考虑到朱棣呢?甚至对朱棣觊觎皇位非常警惕了,这里的原因,值得深挖 。
首先,朱棣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排序,应该是仅次于嫡幼孙朱允炆的,虽然,按照祖制,排序略微差一些,但朱棣有军功加成,未必没有一点胜算自己这个侄子 。
但唐郎分析认为,其实,在朱元璋心里,朱棣断不可能成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因为,这里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朱棣或许根本就不是嫡幼子,而如果不是嫡出,那就继承皇位只有等到嫡出这一脉全部消亡以后才有可能 。
朱棣的亲生母亲一直都是一个谜,虽然,他在史书记载他说马皇后所生,但是因为他靖难成功后,很有可能抹掉了一切对自己不利的记载,所以,唐郎一直对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持怀疑态度 。
那么,对于朱元璋来说,几个儿子中间排除了最优秀的朱棣,其它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可能列为传位的对象,那么传位给自己的孙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
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孙子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他的孙子朱允炆(建文帝)主要有以下原因:
朱允炆生于1377年12月5日,这个年幼的皇孙被描述为早慧、孝顺和正直,据说朱元璋很钟爱他 。1368年2月,洪武帝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因为朱标在名义上,也许事实上是他的嫡妻马皇后所生之子 。洪武帝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 。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是一个性情温和而有教养的人,但不很勇武 。明太祖虽然对他的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标看作他恰当的继任人选 。尽管后来朱标去世,但是,接班的次序是很清楚的:朱标的嫡妻所生的长子已在10年前死去 。因此,皇帝只好找朱标一系的次孙朱允炆——即朱标的活着的最年长的合法儿子——为储君 。这个未经过考验的男孩被立为皇嗣时不足15岁,他绝不能与他的祖父或他的叔辈相比肩,他的指定只不过是长子继承制原则的体现而已 。虽然朱棣后来声称,他本人可能被入选为嗣君,只是因为那些儒士们的横加干预才未成功,但洪武帝事实上没有考虑把他的其他儿子立为太子 。
朱元璋为了确保他的孙子顺利登上皇位也在朝堂上做了一系列的措施 。具体的就不说啦,主要就是将自己的其他儿子调离京城分封王爵;找贤士辅助建文帝;替建文帝稳定朝堂 。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元璋建国开元后,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死后就立嫡长孙朱允文为皇长孙 。正所谓乱世立贤,盛世立嫡,朱元璋认为大明经过他多年治理,已经是太平盛世了,因此他传位给嫡孙朱允文 。朱元璋这做法符合《周礼》的要求,得到了满朝文武大臣的支持,他的几个儿子也说不出话来,此举可以保证皇权的顺利过渡 。
君位的传承一般有四种方式:其一、禅让;其二、兄死弟继;其三、传嫡长子或长孙;其四、皇族内择贤而立 。禅让制在三皇五帝时期和王朝更迭时采用,正常情况下不采用 。兄死弟继是商朝采用的继承制,春秋战国时代也采用,后世很少采用 。传嫡长子或长孙是常规做法,基本上各个朝代都采用,太平之时常用不废 。在皇族内择贤而立,这种方式很少采用,因为通常会导致皇朝内斗,进而有伤国本 。
朱元璋全心全意培养太子朱标,倾注了二十几年的心血,可以说老朱除了朱标外,没有考虑过其他任何一个儿子 。朱标跟扶苏一样仁柔,获得全国臣民的一致拥护,就是几个弟弟也是真心拥护,绝无二志 。只是老朱活的时间过长,他刚毅决断,杀伐过烈,威加四海,让朱标长期生活在高压之下,最终惊忧而死 。朱标死后,老朱选择了嫡长孙朱允文为继承人,一则合乎传统,二则延续了他对长子的爱 。
如果老朱选择立其他儿子为太子,那么必然会导致内斗,就算老朱活着时没有血拼,老朱死后也必然会发生争位战争 。老朱的几个儿子都是一方诸侯,兵强马壮,立大哥朱标为皇帝,大家没有意见,立其他兄弟为皇帝,大家意见就大了,毕竟朱标威能服众,仁能服人,其他兄弟却没有朱标那们的威信 。老朱作为一个人精,他自然深知立嫡的重要性,他最终选择立嫡孙为帝,只是他没有想到,他尸骨未寒,就爆发了争位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