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 别人 的心思 。

文章插图
成语出处: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 , 不以文害辞 ,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 是为得之 。”
注音: ㄧˇ ㄧˋ ㄋㄧˋ ㄓㄧˋ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什么意思】以意逆志的近义词: 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别人;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别人 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什么叫知人论世 , 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 , 是指了解作家各个方面的情况和他的创作意图 , 所谓论世 , 是指要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状况 。在既知人又论世的基础上 , 再结合运用其他方法 , 才能对作品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 。
知人论世与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有共通之处 。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 , 就是它的创造者 , 即作者 。
因此 , 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解释作品 , 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 。”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认为“种族、环境、时代”是影响文学的三要素 。
可见“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方法能够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 , 联系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 , 结合诗人生平 , 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 。
以“知人论世”原则鉴赏诗歌 , 可以有效地对表面文字相近诗歌的不同含意加以仔细区分 。
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 , 用自己的心灵去追寻诗人的心灵的踪迹 , 明了诗人之用心所在 , 而不是一味地拘泥于字面之意义 。
“以意逆志”法要求于读者 , 是以追求诗人之志为旨归 , 因此 , 读者应平心静气 , 对作品反复涵咏 , 仔细体味 , 用真挚的情感来读诗 , 以求得诗人之用心所在 。
扩展资料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所代表的文学接受理论从表面上看是相冲突的 , “以意逆志”注重文本对意义的生成作用 , “知人论世”注重的是作者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作用 。
但是在孟子这里 , 有着一个中心的指向 , 即作者和文本只有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以意逆志”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 , 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
“知人论世”是为了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作品 , 可以更好的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
这就和西方现代的文本批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 现代的文本批评注重的是文本自身 , 当他们接触到文本的时候 , 作者已经处于“缺席”状态 , 不需要通过了解作者来解读作品 , 只需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即可 , 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 。
如何理解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两相宜“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孟子的两个重要文论概念 , 是后世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当人们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通常都是将这两个方法一起使用 , 那么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呢?近人王国维曾将“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讨论过 , 他说:“善哉 , 孟子是言诗也 , 曰‘说诗者 , 不以文害辞 ,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 是为得之 。’顾意逆在我 , 志在古人 , 果何修而能使我之所意 , 不失古人之志乎?此其术 , 孟子亦 言之曰:‘颂其诗 , 读其书 ,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 , 由其人以逆其志 , 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8]王国维先生将“知人论世”作为“以意逆志”的基础 , 把以“以意逆志”作为“知人论世”的目的 , 在其相互作用中 , 获得文本的真意 。人们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重建作者时代背景和作者人情品性 , 然后再通过“以意逆志”归纳出作者之本“志” 。如果只看重“知人论世” , 事事都像实证主义者那样 , 那么很可能忽略作品的文学性;如果光看重“以意逆志” , 凡事都以己“意”为独断 , 那么就很可能会造成臆测作者之“志” 。作为读诗解诗的方法 , 不论人们怎么理解都会有一定的缺憾 , 只有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取长补短、综合起来才会真正的达到诗之真意 。中华文明积厚流光 , 古典文论也璀璨光辉 。孟子提出的这两个概念给后世人们解诗带来了极大帮助 , 但同样也因为其概念本身引起了不少争议 。在面对这些争议时 , 现代学者应以更加开阔的眼光来看问题 , 不能在一些字眼儿上面走极端、钻牛角尖才能实现“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相宜 。来源:西江文艺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中的“意”“志”“逆”三个字十分重要 。“意” , 有人认为是作者之“意” , 也有人认为是读者之“意” 。后者的看法更合理些 。“志” , 有人认为是作者之“志” , 也有人认为是作品之“志” , 还有人认为是“记载”的意思 。这三种意见并无本质的不同 , 都可以视为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逆” , 有三层意思:迎受、接纳 , 考证、探究 , 追溯、反求 。总之 , 所谓“以意逆志” , 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 , 在这个过程中 , 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现在的视域” , 也没有把理解对象“初始的视域”简单地纳入自己“现在的视域” , 而是把这两种不同的视域融合起来 , 形成一个全新的视域 , 从而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 。不难看出 , “以意逆志”的欣赏方法 , 既要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意” , 又不能背离对作者作品之“志” , 并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 , 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 。这种欣赏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
“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 ,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 , 可以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 , 由其人以逆其志 , 则古人之诗 , 虽有不能解者 , 寡矣 。”(《玉溪生诗年谱会笺本》)鲁迅说得更为精辟:“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 , 现在就诗论诗 , 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 。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 , 最好是顾及全篇 ,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 这才较为确凿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当然 , “知人论世”是围绕着审美来进行的 。清人黄子云说:“当于吟咏之时 , 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 , 然后以我之心 , 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 或得或丧 , 若存若亡 。”(《野鸿诗的》)推测作者境遇要结合审美吟咏 , 否则成了堆积材料史实 , 反而会破坏对诗歌的欣赏 。
- 祝情侣的祝福语四个字
- 专业模式拍月亮
- 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哪个好
- 重庆的邮政编码
- 离开深圳回西安怎么样 从深圳回西安用不用隔离
- 笛子演奏遇上你是我的缘
- 青桔单车可以扫码吗
- 孕期吃一袋麻辣锅巴会怎样
- 内蒙古农村建二层限高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