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文章插图
重阳节习俗
1.登高祈福
重阳节“登高祈福”的风俗历史悠久,据说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在民间普及,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 。
重阳节登高祈福习俗的来历据说是源于“恒景伏魔”的故事,俗话说:“九月初九,登高喝酒”,指的正是每年九月初九这天,登上山顶,喝下菊花酒 。
此外,古人对于山岳十分崇拜,认为深山之处有神灵,所以认为重阳这天登高祈福,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
2.秋游赏菊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在汉族的古俗中,菊花又象征长寿,所以,重阳节就有了“秋游赏菊”的习俗 。
据说赏菊及饮菊花酒,早在三国时期起就已经流行起来,每年此时,倾城的人都会秋游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为菊花节 。到了北宋时期,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更盛,此时的菊花已经有了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达到鼎盛时期,且不再限于九月初九这天 。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秋游赏菊已经成为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
3.佩插茱萸
“配插茱萸”的习俗是旧时汉族的一种节日风俗,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在古时候,九九插茱萸的习俗鼎盛,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 。”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又名“越椒”、“艾子”,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我国的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这一天,配插茱萸可以起到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于是就有了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插在头上或是磨碎放在香袋里的说法 。
4.拜神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 。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 。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 。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
5.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重阳节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圣的中国传统节日,它象征着一年之交,以纪念父母、健康、寿考等 。重阳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传统节日,让我们在它里面感受到古老文化的温情,也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相聚同乐、和平安康的精神 。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重阳节源于天象崇拜,是根据上古时代,秋季丰收后祭祀演变而来的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有:登高、赏秋、赏菊、悬挂葫芦、佩茱萸、放纸鸢、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认为在重阳节众多的习俗中,最值得一提有6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一:悬挂葫芦
重阳节有悬挂葫芦的传统风俗 。民间传闻,药王下凡到人间时,毒虫横行、瘟病四起 。为了解救众生,他将自己的神药装在葫芦里挂在众人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 。因此留下了重阳节家门口挂葫芦这一风水习俗 。

而在重阳节当天,瘟气降临、凶毒四起,人们就会在门口悬挂各式各样的葫芦以镇凶化煞、祛除病气 。其中,尤属黑曜石葫芦效果最佳 。古代的佛教文物中,就有相当多有关于镇宅或避邪的黑曜石圣物或佛像 。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二: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十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外,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很多人会选择去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尤其在一个特殊日子里,更是乐此不疲,此即九九重阳的登高节 。
古人登高来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相传后汉仙人费长房,有一天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的家人将有灾难,如果你带了全家大小,人人用红袋盛茱萸,挂在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能避祸消灾了 。”桓景按师傅所说,九月九日带全家上山游玩,等到傍晚回家一看,只见家中家禽家畜均暴毙而亡,便知师傅所言属实自己和家人逃过一劫 。后人代代相传,并视九月九为登高避灾、饮酒聚会之期,而后渐成风俗 。
还有就是重阳登高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山神的崇拜,信奉山神可以使人免除灾害 。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 。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必须往山上游玩,以避免灾祸 。最初人们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平安吉祥,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习俗活动 。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三:重阳糕

还有吃“重阳糕”的传统风俗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糕点;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在汉朝时称“饵”,其原料为黍米 。黍为五谷之长,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 。九月,黍谷成熟首先以黍祭享先人 。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令令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黄,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米都称之为重阳糕 。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四: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十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常菊之习尤为昌盛,目不限千九月九日 。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五:佩茱萸


古代有在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传统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 。茱萸香味浓郁,有驱虫去湿、去除风邪的作用,也有消积食、治寒热的功能,可以入药,也可以制酒养生祛病 。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佩带茱萸或者登高望远时插茱萸的习俗,还可以将茱萸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求辟邪求吉,延年益寿 。茱黄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黄以辟邪求吉,茱黄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
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 。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 。”因此,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六: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部分地方每年重阳节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传统风俗晒秋节 。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 。
对于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来说,这里地势是非常复杂的,即便是大家赖以生存的村庄,平地也都非常少,晾晒农作物的话,只能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或者是自己家里的窗台,以及屋顶等等这些地方,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非常传统的农俗现象 。一般来说,重阳节晒秋指的就是村民晾晒农作物,这种特殊的生活场景和方式 。后来在摄影家、画家的作品之下,晒秋成为了他们素材的丰富来源,他们还将这种农俗活动冠以诗意般的称呼,也就是晒秋 。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晒秋的秋,指的并不是秋天,而是丰收的果实和农作物,其实晾晒这种传统的农俗现象,也并不是只有秋天才有,一年四季其实都存在这种情况 。只不过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农作物种类更加多,晒秋的范围和规模,都更加丰富庞大,所以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罢了 。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重阳节这天有什么风俗导读: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一个日月并阳,两九相重的日子,在古代有着长寿的含义,如今更是被赋予了老人节的含义,所以这天是敬老爱老的节日 。现代爱老活动形式众多,但也不能忘了传统节日重阳传下来的风俗活动,那么重阳节这天有什么风俗?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呢?和我一起去了解下吧 。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重阳节这天有什么风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 。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
各省重阳习俗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 。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 。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 。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 。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 。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 。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 。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 。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 。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 。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 。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 。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