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是什么意思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 。

文章插图
出自:《大学之道》礼记〔两汉〕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
扩展资料《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经朱熹重新编排后,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
文章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格物:把“物”字与“格”字联合在一起,凑成一个名词,叫做“格物”,并非完全是指格去心中的物欲才叫做“格物” 。换言之,“致知格物”的道理,只要在孔子的孙子、曾子的门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中,就有明显的解释,如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由此可知尽人之性,还只是自我“内明”学养的一段功夫 。进而必须达到尽物之性的“格物致知”,才是内圣外用的学问 。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 。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 。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 。格,至也 。物,犹事也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 。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什么意思
致知:获得 知识 ; 格物 :推究事理 。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 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致知格物的近义词: 格物致知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为 中国 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 。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致知在格物是啥意思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要想达到完善的理解,就需要实事求是的推究事物的道理 。
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 。
致知:意为达到完善的理解 。
致知在格物出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
《礼记·大学》是一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著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具体内容、主要措施、主要原则及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简要概述 。
扩展资料:
“格物致知”的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
-礼记·大学
《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什么意思?由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在秦朝失传,后人对格物致知有两种理解 。
一种是朱熹提出的,格是研究,物指世间万物,格物即研究世间万物的背后的道理,获得真知灼见,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式类似,但他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支持,所以古人这种格物做得不好,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 。
另一种格物是王阳明提出的,他在龙厂悟道时感悟到中国古人一脉相传的真理是格物致良知 。这里的格指搏斗、革除的意思,物指人的内心世界的七情六欲,认为人人皆有孟子所说的“良知”,人人都有至善的本性,只不过普通人由于有种种欲望湮灭了良知本性,关于圣贤,我们不需外求,只要反观内省,不断减少贪心、嗔恨、欲望(为道日损也),一切本自具足,人人皆可见良知,成圣贤 。这也是国学精华所在,日后中国崛起,文化之根在此 。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
【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 。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2]
【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解释 格物致知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 。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
全唐文六百三十七卷解释如下:
曰:“敢问‘致知在格物’何谓也?”
曰:“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 。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 。知至故意诚,意诚故心正,心正故身修,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 。此所以能参天地者也 。“
【英文翻译】:to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to study the nature of things
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 。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 。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什么意思
- 中国人电影韩国电影
- 知否昌哥儿真的死了么
- 志愿者的意义
- 职务和职称的区别
- 住房抵押贷款怎么办理
- 住宿申请怎么写才容易通过
- 侏儒是什么意思
- 玉环到北京火车多少时间 玉环到北京客车票价现在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