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下一句 清风半夜鸣蝉上一句

这次简单介绍明月别枝惊鹊下一句 , 以及清风半夜鸣蝉上一句的详情 ,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明月别枝惊鹊下一句

明月别枝惊鹊下一句 清风半夜鸣蝉上一句

文章插图
明月别枝惊鹊下一句清风半夜鸣蝉 。
【明月别枝惊鹊下一句 清风半夜鸣蝉上一句】此句出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全诗为: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见 。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 , 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
天空中轻云漂浮 ,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 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 , 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 , 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夏夜的宁静与优美之词 , 乡村的夏夜月明风清 , 空气中飘来阵阵稻花香 , 处处蛙声和鸣的景象 , 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
上阕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 , 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 , 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 , 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 , 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
下阕开头 , 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 , 运用对仗手法 , 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 在这里 , “星”是寥落的疏星 , “雨”是轻微的阵雨 , 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的别枝什么意思“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古诗词选本都注为:别枝,旁枝,与“主干”相对而言;一说另一枝.我们认为:“别”字应作动词讲,是“上”的意思.该句展示的是如下意境:词人夜行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到半空,但由于月光被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及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亮了起来,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起来.
听取蛙声一片的上一句是什么稻花香里说丰年 。
意思:田里稻花飘香 , 蛙声阵阵 。
出自:《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宋代〕
原句: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翻译: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 , 惊飞了枝头喜鹊 , 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田里稻花飘香 , 蛙声阵阵 , 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

赏析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 , 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 , 被免罢官 , 回到上饶带湖家居 , 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 , 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 , 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 , 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
从表面上看 , 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 , 语言没有任何雕饰 , 没有用一个典故 , 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 。然而 , 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 , 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 , 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 , 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下一句1、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的下一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 。

2、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

3、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 , 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 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
天空中轻云漂浮 ,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 山路一转 , 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