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年华的来历很污

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代为啥把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古人把13岁的少女称作豆蔻年华,正巧,有一种豆蔻花长得很“形象”,让人看到后不免产生很污的印象,好像古人每天都在开车似的,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豆蔻年华的来历很污

文章插图
···咱们先搞清楚这个比喻的来源···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把13岁女孩称作豆蔻年华,就来自于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诗 。
杜牧这个人,风流成性,曾经自嘲: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说自己在扬州纵情声色十余年,宛如一场春梦,猛然回头,发现自己除了在青楼小姐姐那里留下了一个薄幸郎的名声之外,毫无成就 。
这就非常过分,小杜天天在漂亮小姐姐们的石榴裙下放肆穿梭,他居然是自嘲,这让我们女孩子手都没牵过的单身狗怎么活?
在这群小姐姐中,有一个最得小杜喜爱的,名叫张好好,这对才子佳人初遇那年,张好好13岁,杜牧27岁,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后来因故两人分开,在离别之际,小杜写下了这首《赠别》,才有了这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接着搞清楚什么是豆蔻···
后世或因误会,或因玩笑,说到豆蔻的时候都喜欢丢下一张图,顺带说一句杜牧你个老流氓 。那图(请自行搜索,贴不上来)看起来确实很污,这玩意儿叫肉豆蔻,名字听起来就肉肉的,鲜嫩可口的样子用来形容少女似乎再恰当不过了 。但是你要知道,在杜牧生活的那个年代,这货还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没有传入中国,所以诗中的豆蔻肯定不是指肉豆蔻啦,你翻开所有的唐诗集子,没有任何人会把豆蔻解释为这玩意儿 。
在那时候的中国,有另一种豆蔻,在未开放的时候被称为“含胎花”,文人们喜欢用它来比喻处女 。这含胎花在含苞待放之际,粒粒饱满,晶莹剔透,粉嫩得叫人不忍心将它摘下,仿佛稍一用力,就能在花朵身上掐出水来 。
···为什么把13岁的少女称为豆蔻年华?···
站在“梢头”的少女张好好,随着二月春风摇曳着裙摆,轻歌曼舞,杜牧才会赞美她是“娉娉袅袅” 。
13岁的少女,正如那豆蔻花未开之时,具有未经人事的单纯可爱,美,且娇羞,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粉嫩小脸蛋儿上,好像要滴出水儿来,正如这含胎花一般让人心疼 。
古代的13岁少女,总被文人墨客比作豆蔻,豆蔻有什么来历?谢邀:
开篇明义,豆蔻在古代是13岁少女的代称,而且豆蔻这一意象经常被文人墨客写进诗词中 。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为什么会以植物形容人的容貌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也不例外 。对美的事物,人们是不吝其词的 。欣赏美,并去歌颂美,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
【豆蔻年华的来历很污】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女子美丽动人的面容 。唐诗中更是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赞美女性容颜的诗句 。
由此可见,用诗歌的形式赞美女子美丽的容颜,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女子美丽的容颜,是由来已久的传统 。
除了用鲜艳的花朵来赞美女子之外,对女子年龄的称谓也用美丽的花朵来形容 。其中,用豆蔻来形容女子的年龄,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表达的更加委婉、更加富有诗意 。
为什么诗词中总用“豆蔻”一词来形容少女呢?这还得从唐代诗人杜牧在扬州写得一首赠别诗说起,在这首赠别诗中,杜牧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这是诗人杜牧在离开扬州时写的一首赠别诗,赠别的对象是他在扬州邂逅的一位女子,就是诗中“娉娉袅袅十三余”的这位青春少女 。
杜牧这首诗的前两句大意是说,这位女孩子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四岁的样子,就像一朵在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杜牧用美丽的豆蔻花来形容这位花季少女的美丽 。
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果实状似葡萄,种子像石榴子,黄色,有辛辣香气 。豆蔻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 。
二月是豆蔻的含苞期,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得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含苞待放的豆蔻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陆游《小园春思》的诗有云:“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 。”
而杜牧诗中的豆蔻指的是盛开的豆蔻花,盛开的豆蔻花娇而不艳,花蕊粉黄色,是纯洁美丽的一种花卉 。豆蔻花非常美丽,花瓣外色温润如玉,花蕾白玉般的外表,顶端还是粉红色的,又给人娇嫩欲滴的感觉 。
诗人杜牧用豆蔻花来比喻恋人,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豆蔻花花在枝头随风颤动的样子,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与恋人“娉娉袅袅”的身姿完美贴合,既形象又生动 。
杜牧以豆蔻花来形容女子的容颜,这个比喻不仅清新,而且十分精妙 。在诗人信手拈来的修辞中,营造出了美人如花、花如美人的唯美动人的意境,说它新颖独到是贴切中肯的 。
杜牧这首赠别诗中,豆蔻成为了一个唯美的意象,也成为了一个美好的代称 。由于杜牧诗歌的传唱和影响力,豆蔻也成为十三四岁的花季少女的代名词 。
豆蔻年华一词的由来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 。

这是杜牧在扬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一位歌女 。诗中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 。因此,豆蔻后来就被用来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 。豆蔻,也可写作“豆蔻” 。
豆蔻年华一词的由来?“豆蔻年华”之“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 。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 。看,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 。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
本世纪初时,外国染指甲油刚传入中国时,它的牌子叫Cutex,声音类似“蔻丹”,人们便把豆蔻年华的“蔻”给了它,第二个字“丹”有红的意思,于是“蔻丹”在我国流行了数十年之久 。
豆蔻年华应指十多岁少女 。形容她们才合适 。最多扩展到二十来岁,还可勉强 。
年龄称谓趣谈:不满周岁——襁褓 2-3——孩提 女7——髻年 男8——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舞勺之年 15-20——舞象之年 女12岁—金钗之年 女13岁——豆蔻年华 女15岁——及笄年华 女16——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20岁——桃李年华 女24岁——花信年华 女30——半老徐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