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故意和主观过错的区别

主观上有过错,这个过错是不是包括故意和过失主观过错,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主要存在于刑法、民法等领域,一般情况下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之一 。主观上有过错,这个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
在刑法上,承担刑事责任通常情况下需要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着过错 。刑法意义上的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其中故意又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 。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 。
刑法上的过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持的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过错的判断标准一、过错的属性认识 。
(一)过错具有行为人主观状态的属性 。具体来说,主观过错形态应该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 。
1、故意的主观过错形态,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一损害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
2、过失的主观过错形态,是指行为人应当预知自己的行为有可能会导致某一损害结果,因为疏忽而没有预知或者轻信损害结果不会发生的心理状态 。
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是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而这两种心理状态都是导致过错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而过错本身也体现在这两种主观心理状态中,也可以说,行为人有这种主观心理状态,本身就是过错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过错具有行为人主观状态的属性 。
(二)过错具有客观行为和客观联系的属性 。
二、过错的判断标准 。
(一)认定过错,行为人必须要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
(二)行为人需要实施危害行为 。
(三)法律对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具有否定评价 。
(四)在判断过错时要区分故意与过失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十五条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
谁能详述主观故意与客观故意的区别?主观故意,就是刑法上所说的"过失" 。
客观故意,就是民法上所说的"过失" 。
主观故意,以行为人在作出行为时的心理,是否含有希望对方遭受到损害,以及清楚对方将会遭受到损害为标准判断 。比如,一个凶手想要杀死一个人,他捅了对方好几刀,以为对方已经死了,就离开了,但是没想到对方没被捅到要害,反而报120抢救了过来,最后还报警抓住了凶手,那么即便凶手没有达成致人死亡的结果,那么也是故意杀人罪,而非故意伤害罪 。
客观故意,只看行为人所作出的行为,是否给对方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害,而不看行为人做出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比如,一个医生在给一个病人做检查,医生检查的很仔细,态度也非常认真,但就是没有检测出病人真正的症状(假设当时技术条件已达到足以检出的标准),导致病人不治身亡,那这就属于客观故意,应判处医疗事故罪 。
法律中的过失与故意的区别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主观故意和主观过错的区别

文章插图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
2、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
3、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 。
由于过失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具体如下:
(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 。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2)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 。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 。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
(3)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 。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负刑事责任 。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 。
故意犯罪是一定会负刑事责任的,而过失犯罪则依情况而定 。
根据《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第十五条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
扩展资料
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的形式:
(1)疏忽大意的过失 。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2)过于自信的过失 。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过失犯罪,刑法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
故意犯罪是犯罪构成中的主观要件之一 。即故意心理状态 。中国刑法第11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主观故意和主观过错的区别】(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
(2)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 。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认为是故意犯罪 。希望结果的发生和放任结果的发生,这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刑法理论上,前者称直接故意犯罪,后者称间接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的心理状态,就是指犯罪人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它具肓综合性、持续性、情境性、独特性和外露性的特点 。
参考资料:-过失犯罪
参考资料:-故意犯罪
举例说明主观过错的类型在刑法上,承担刑事责任通常情况下需要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着过错 。刑法意义上的主观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其中故意又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
故意(intention)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 。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 。
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3)在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例如,少年群架中动辄捅刀子的情形 。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在于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 。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 。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 。
过失(negligence)
刑法上的过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持的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