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问题详解第三章

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

B.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3.2.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CDE) 。

A.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时空联系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

D.因果联系是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

E.人借助于逻辑思维才把事物联系起来

3.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ACDE) 。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

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

A.客观存在的 B.复杂多样的

C.可以改变的 D.可以创造的

E.可以随意选择的

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

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

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

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

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

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

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

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

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

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减

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

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

3.11.辩证矛盾是指(AB) 。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

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

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

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BCD) 。

A.相互联系 B.相互依存

C.相互贯通 D.相互渗透

E.相互排斥

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 。

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

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

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

E.物理现象中的吸引与排斥的对立

3.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ABCD) 。

A.它们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B.它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地位不同

C.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五条件的

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E.同一性推动量变,斗争性实现质变
3.1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表明(CD) 。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

B.矛盾斗争越激烈,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C.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E.矛盾双方得到调和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1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D) 。

A.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实现事物的质变

D.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

3.1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DE) 。

A.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B.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规定矛盾双方转化的方向

D.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量变

E.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18.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ABDE) 。

A.内因是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

B.在事物发展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C.在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来说,内因是不可缺少的,外因起决定作用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E.内因和外因既对立又统一

3.19.矛盾的普遍性表明(ABCDE) 。

A.矛盾无处不在

B.矛盾无对不有

C.任何事物都有矛盾

D.认识事物就是要分析矛盾

E.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矛盾

3.20.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十分重要,因为(ABCE) 。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根本方法

D.用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矛盾

E.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22.“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CE) 。

A.个性与共性的联系

B.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C.个别与一般的联系

D.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联系

E.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

3.2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BCDE) 。

A.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

B.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C.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D.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力量不平衡

E.指在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发展不平衡

3.2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主要哲学根据是(BD) 。

A.质与量统一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

E.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3.25.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BD) 。

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C.质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D.质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

E.质就是事物的属性

3.26.事物的质和量都是(BC) 。

A.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 B.多方面的 C.客观的

D.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E.事物的外在表现

3.27.事物的度是指(AB) 。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B.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C.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E.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的界限
3.28.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AB) 。

A.相对静止状态

B.连续性的变化

C.显著变动状态

D.突破了事物度的变化

E.渐进过程的中断

3.2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表现为(ABCD)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E.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

3.3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ABDE) 。

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经验论 D.冒险主义 E.改良主义

3.31.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是(AD) 。

A.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

B.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C.积小流成江海

D.同样数量和素质的劳动力由于劳动组合不同产生不同质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

E.水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使水从液态变为固态

3.32.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BCE) 。

A.自然界中的地震

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

C.由猿转变为人

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

E.科技革命

3.33.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AD) 。

A.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B.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E.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复杂多样

3.3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ABC) 。

A.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D.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E.在任何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3.35.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BC) 。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C.否定是对事物的消灭

D.否定是扬弃

E.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36.下列命题中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有(ABD) 。

A.推陈出新 B.古为今用 C.全盘西化

D.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E.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化

3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E) 。

A.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B.直线前进的过程

C.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过程

D.循环往复的过程

E.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3.38.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表明(ABCE) 。

A.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B.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

C.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

D.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看作是普遍规律

E.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公式到处乱套

3.39.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DE) 。

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

B.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C.白昼与黑夜先后相继

D.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E.生态平衡的破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40.因果联系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的类型是(ABCDE) 。

A.同因异果 B.同果异因

C.多因多果 D.一果多因

E.复合因果

3.41.下列观点中否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有(CDE) 。

A.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

B.任何因果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

D.原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

E.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

3.4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在于(ACDE) 。

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确定的趋势

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

C.必然性是由根本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

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服从地位

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3.4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ABE)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目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D.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并受其制约

E.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44.“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BE) 。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E.把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3.45.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必须区分(ABCE) 。

A.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D.有根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

E.可能性的大小

3.46.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封建残余因素是(CD) 。

A.现实性

B.有内在根据的存在

C.现存的东西

D.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东西

E.没有原因的现象

3.47.唯物辩证法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CD) 。

A.现实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

C.现实性 D.现实的东西

E.可能的东西

3.48.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内容的有(ACE) 。

A.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

B.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

C.社会形态中的经济基础

D.社会形态中的上层建筑

E.语言表达的思维

3.49.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ABCD) 。

A.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B.同一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

C.新内容可以用旧形式

D.旧内容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

E.丰富的形式决定内容的无限多样

3.50.割裂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会导致(CDE) 。

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宿命论

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形式主义

E.形式虚无主义

 3.51.本质是指(ACE) 。

A.事物的根本性质

B.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

C.组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D.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E.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3.52.列宁说:“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这表明(BDE) 。

A.现象就是本质

B.本质和现象相互依存

C.本质和现象是并列关系

D.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现象表现出来

E.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
千古流传的命题“白马非马”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止于邹衍?白马非马是战国时期公孙龙的一道非常有名的逻辑命题,在当时没有人可以与公孙龙论辩成功,后来邹衍说出“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有害于大道 。”这样话之后,大家再也不讨论这样没有意义的论题,所以之后白马非马便止于邹衍 。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

文章插图
邹衍是战国时期有名的阴阳学家,他一生都致力于学术研究,曾经在齐国就学于下学宫,是当时有名的学士 。公孙龙也是战国时期一个道家学派之人,他的白马非马的论题,自古到今都没有人可以反驳他这个命题,主要是因为他这个白马非马的论题,是一道循环逻辑题,看似很简单,其实包含很多逻辑轨迹在其中,如果你否定了其中一点,后面的论述将也不会成立,但是如果你不否定任何一点,那么他的论题便成立,你一样不能反驳成功 。
所以当时战国时期很多人都热衷于辩论这道白马非马的命题,但是没有人可以辩论成功,但是公孙龙却因为白马非马这道逻辑命题声名大噪,成为战国时期的一个非常有名之人,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为的就是可以与之辩论一番 。
其实公孙龙的这道命题没有实际的意义,原本就是一道逻辑命题,即便论辩成功也没有实际意义,何况逻辑命题是无解的,只会浪费大家的时间而已 。所以邹衍才会说出有害于大道这样的话,后来人们也发现其实没有意义,于是大家就都不热衷与公孙龙讨论,最后白马非马就这样止于邹衍 。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其他信息:
马哲是大学的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学里必修的课程,大学政治理论的必修课的基本范围,还包括以下几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 。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 。
【白马非马的哲学原理】材料补充: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代码:010101)是哲学(0101)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历史和应用三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英语、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哲学专题研究、西方哲学专题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哲学思潮 。该专业设置要求研究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原理、原著以及哲学其他二级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培养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