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是天生的吗

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害羞,害羞性格背后有什么秘密?我们在生活中,总能遇到形形色色性格的人,有待人热情大方的,也有十分含蓄内敛的 。其中,有一些人如果出现在公共场所或者是朋友聚会的时候,就会感到十分的害羞和不好意思 。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十分的不自在和难堪,甚至会出现脸红和不知所措的状况 。事实上,害羞的人往往和自己的性格或者是成长环境有关系,并不是刻意为之的 。
一、 天生容易害羞的人有什么表现

害羞是天生的吗

文章插图
说起害羞,我们往往会想到那些不愿意在人前展示自己的一类人 。他们不愿意向别人敞开心扉,也不愿意参加朋友聚会或者是集体活动,他们只有在一个人或者与熟悉的人相处的时候,才会努力的展现自己并且感觉到十分的舒适 。我们与这些人相处的时候,应该需要照顾到他们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压过他们 。
二、 害羞的原因【害羞是天生的吗】很多人的害羞是由于在成长环境中受到影响而成的,这些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往往没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导致遇到任何场合只能不好意思 。其实,也有一部分人害羞是天生的,是由于基因决定的 。不同基因的组成容易造成害羞性格的产生,也能使得自己产生相关的基因变异 。因此,害羞性格也许是生长环境和天生基因共同决定而成的,绝非是简单的原因所形成的 。
综上所述,天生容易害羞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些不可控因素组成的,而非是自己的原因 。因此,我们在对待这类人群的时候,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好脾气来逐渐打开他们的心扉 。因为他们比不容易害羞的人在社交环境中更容易感受到孤独和无助,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用温柔来引领他们、帮助他们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 。
害羞是怎样形成的与生俱来的么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 。其实,害羞是一种正常反应 。
在心理学家萨姆·帕特纳姆位于缅因州伯伦瑞克鲍登学院的实验室里,没有配置什么高科技设备 。充满童话色彩的肥皂泡泡、万圣节的化装面具和会发出响声的玩具,这就是全部的实验道具 。但他所进行的研究却决非如此简单 。一些孩子会被带到实验室来游戏,而他就在一旁观察他们 。有些孩子一见到泡泡便兴奋地跑上前去,对那些会发出声响的道具也颇感兴趣,当一位工作人员戴起化装面具时,他们还会高兴地尖叫;有些则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还有些孩子哭了起来 。
孩子们的不同反应正是帕特纳姆希望看到的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安于现状,对新事物感到紧张恐惧;在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有人勇往直前,也有人最终退缩 。帕特纳姆研究的正是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 。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人之所以会害羞的原因就在于此 。
对表情感知能力的差异并不是导致害羞的唯一原因,或许遗传因子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研究过程中,拜特格里收集了那49位研究对象的口水样本,并对他们的DNA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出更合理的解释以支持自己的论断 。结果他发现,害羞孩子的遗传因子中有一到两个异常短的基因复制体,它们控制着大脑中复合胺的运动 。而复合胺是一种神经传递素,它掌握着人们的各种情绪变化,如焦虑、沮丧等 。
拜特格里并非唯一将遗传因子与羞怯联系在一起的人 。虽然遗传因子并非最终的完整答案,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它在其中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基尔大学的精神病学家迈克尔·明尼最近才完成了一项为期两年的关于胆怯与压力的研究,他指出:“一般而言,携带异变短基因的人易于害羞,对压力也更为敏感 。”
如果遗传决定了人的羞怯倾向,那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从外部环境开始做起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20多年前,卡甘对一些两岁幼童进行了一次自我压抑程度的测试 。因为童年时表现出的退缩与压抑倾向很容易发展为羞怯 。当这些研究对象成长到十多岁时,他与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卡尔·施瓦兹博士合作,对他们进行了复查,等到其成年后,第三次检查 。
在那些从小就有羞怯倾向的孩子中,有1/3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了这种障碍 。施瓦兹说:“父母的教育方式、周围的环境以及各种社交机遇,这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卡甘则提出:“假如一个人生来就害羞,那么他是很难成为比尔·克林顿那样的人的,但至少应该努力克服这种障碍,和平常人一样生活 。”
那么,害羞儿童的家长是否该在这方面拉孩子们一把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在帕特纳姆的“肥皂泡”实验中,他发现,对新奇环境表现出抗拒的孩子有性格内向的趋向,而这就很可能在将来发展为沮丧与焦虑 。这类孩子也更容易产生社交恐惧症 。在施瓦兹与卡甘的研究中,有半数的害羞对象正在遭受这种病症的折磨 。
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直接影响人类性格,5-羟色胺是人脑中有用的一种神经化学物质,它的作用主要是传递神经信息 。5-羟色胺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比如人的喜怒哀乐、睡眠、食欲等 。当5-羟色胺浓度过高时,人会产生过度兴奋现象;如果5-羟色胺浓度过低,又会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病态,比如焦虑,惊恐,最主要的是抑郁情绪,从而引发恐怖症、强迫症等 。
众所周知,在植物界有一种会害羞的草,只要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枝叶就会马上合拢,随后又会慢慢还原 。这种神奇植物为什么会“害羞”呢?原来,含羞草叶柄下有一个叫“叶枕”的鼓包,里面含有充足水分,当你用手触摸它的叶子时,叶枕中的水马上流向两边,叶枕瘪了,叶子就垂了下来 。
而在人类社会,也有人会因为做错了事而感到害羞,难道人类也有害羞“叶枕”吗近日,美国科学家揭开了人类害羞背后的秘密 。
一款古老又不过时的肥皂泡实验,能把喜欢探索和害羞的孩子区分开 。
在鲍登学院实验室,孩子们正在玩一款古老又不过时的肥皂泡游戏,这是心理学家萨姆·普特纳姆设计的实验,这个游戏能把喜欢探索创新的孩子和那些腼腆的孩子区分开 。
虽然实验道具很普通,只是从廉价物品商店买来的肥皂泡沫和万圣节才用的恐怖面具,但是实验本身却很有意义 。在实验室里,当工作人员戴上骷髅面具时,孩子们的确表现各异 。有的孩子高兴地大叫,欢天喜地地冲向肥皂泡沫;而有的孩子则悄悄地躲在门后,看着别人又疯又闹;还有的孩子被吓得大哭起来 。
这一切表现都被心理学家普特纳姆一一记录下来 。他研究的意图就是,找出我们中间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新鲜事物,而有的人却喜欢墨守陈规;为什么有的人勇于创新,而有的人追求安逸 。
许多科学家认为,害羞之谜也许就存在于这些难以捉摸的性格差异中 。害羞的人通常具有目光游离、总爱耸肩和远离人群的姿态,这是一种看上去很痛苦、很糟糕的状态 。儿科教授威廉·加德纳说:“我将害羞当作人类性情正常范围内的一部分 。”
但是,在科学家和那些极力逃避社会的人眼中,他们对害羞的正常范围的认识却截然不同 。决定一个人是否害羞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该将如何面对这个问题?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研究人员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状态 。
羞涩的人更有可能是内向型的人,但内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
人们感到害羞,肯定有其原因 。但这并不仅是一个人性格内向的问题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格恩说:“当我们同陌生人在一起时,害羞要比正常紧张或半信半疑的焦虑状态更强烈 。羞涩的人更有可能是内向型的人,但内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
卡格恩说,我们当中有超过30%的人是羞怯型的人,但其中有很多人自己都不愿意承认 。今年年初,意大利米兰圣拉菲尔大学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 。马可·巴特格里亚博士找了49名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 。孩子们被要求辨认一系列面部表情各异的照片,比如欢乐、愤怒、以及没有任何感情的照片 。结果发现,害羞程度高的儿童始终难以解读那些愤怒和没感情的照片 。
而同时的脑电波记录显示,那些害羞程度高的儿童,其大脑皮层的活动水平更低 。大脑皮层涉及的思维非常复杂,这表明原始的扁桃体活动水平更高,研究人员能从这个区域检测到焦虑和惊慌 。巴特格里亚博士最后总结到,害羞的儿童不擅长解读人的面部变化,这些被其他儿童当作情感交流的暗示信号,到了警惕性很高的他们这里,就会感到不安 。
巴特格里亚博士说:“解读面部表情的能力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约翰·格布艾里进一步揭示了面部表情和害羞之间的关系 。格布艾里不仅向成年实验者展示一系列面部表情的图片,而且还向他们展示令人不安的场面(如车祸) 。他发现,害羞的人对待车祸的方式和其他实验者一样,但不同之处仍在于他们对面部表情图片的反应,这与巴特格里亚博士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格布艾里说:“这说明他们并不是感到十分害怕 。”
害羞者的大脑当中,和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更短 。
解读面部表情并不是揭示害羞之谜的唯一途径,测试害羞者的基因同样有助于了解他们害羞的原因 。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巴特格里亚博士从49名儿童身上收集了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寻找能进一步解释自己研究结果的有利证据 。巴特格里亚博士发现,羞怯孩子有一个或两个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的流动有关的基因更短 。5-羟色胺是一种神经传递素,可以影响人们焦虑、沮丧等精神状态 。
虽然没人宣称基因是羞怯之谜的全部答案,但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它至少起着一定作用 。精神病学家迈克尔·米恩尼说:“总的来说,那些具有这种基因的人会更加羞怯,而且对压力的反应更加敏感 。”米恩尼刚刚完成了为期两年对胆怯和压力的一项研究 。即使某人天生就具有倾向羞怯的基因,但是什么原因最终促使他长大后成为一个害羞的人呢?这首先要取决于后天环境 。20多年前,卡格恩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一项长期研究 。等孩子们长到十几岁时,卡格恩又对他们进行了追踪调查 。在所有这些研究对象中,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整整有三分之二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有三分之一的人克服了这种抑制作用 。施瓦兹说:“父母的养育方式、环境和社会机遇———所有这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卡格恩指出:“如果你天生就很害羞,那么你很难成为比尔·克林顿这样的人,但你可以朝他这个方向靠拢,发展成介于两者之间的性格 。”
羞怯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它可能是丰富这种形式的一种变体 。如果情况确实如此,父母是否应该注意,不要让孩子的害羞朝性格孤僻方向发展呢?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确有必要这么做,甚至这样做是至关重要的 。普特纳姆在肥皂泡实验中发现,那些对新环境有抵触情绪的孩子更愿意把他们的情感藏在心里,这种迹象表明,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倾向于产生消沉和紧张情绪 。同时,害羞孩子染上社交恐惧症的危险性会更高,社交恐惧症是一种严重的紊乱状态,施瓦兹和卡格恩实验对象中有一半人都在受这种疾病折磨 。此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2003年对HIV呈阳性的病毒携带者所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不愿意社交以及易怒患者与那些心态平和患者相比,其病情恢复可能更缓慢,而且病毒载量也是后者的8倍 。尽管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结果也适用于HIV呈阴性的病毒携带人群,但这项研究的确表明,羞怯也许会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对于那些由于害羞而感到压抑的孩子来说,首先,家长们应该向孩子们传达一种令人宽慰的信号,譬如说“这个问题比较难处理 。我会帮你克服它” 。而注意不要把孩子的焦虑和品行不好相提并论 。对于那些害羞的成年人而言,认知谈话疗法能有效缓解他们的忧虑,尽量解除社交的障碍,减少与社交相联系的恐惧感 。行为疗法也能有效治疗社会恐惧症,通过让病人慢慢接触社会,使得他们逐渐从感到不舒服的社会环境中解脱出来 。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教授大卫·霍金斯说:“害羞存在着危险因素,但它也具有一种保护性品质 。”害羞孩子也许比那些开朗孩子的朋友少,但他们涉及暴力犯罪或团伙犯罪的几率更低 。研究害羞的科学家指出,亚伯拉罕·林肯、穆罕达斯·甘地、纳尔逊·曼德拉等伟大的性格都非常矜持,如果他们的性格不是这样,也许不会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 。
孩子会害羞,是哪些因素引起的?害羞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障碍,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自己的言行举止被过分克制,自己的思想感情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害羞是先天的,也就是气质害羞,天生就有胆小的心态 。也有的是后天养成的 。有句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绳 。”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内心受到打击,产生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久而久之形成心理定势 。但无论是气质还是挫折羞怯,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克服 。
我想给你一些建议:我们应该树立充分的自信,明确自己的优势,并始终告诉自己,我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我有很好的理由说服对方,只要我们认真,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 。克服过度的自我心理,说话做事都要非常谨慎,以免自己的错误言行被嘲笑 。善于取长补短 。说错什么做错什么都无所谓 。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 。在与他人讨论和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学习和接受对方的正确意见或更合理的做法 。经过多次锻炼,他们自然会逐渐适应和成熟,言行也会更强 。
养成昂首阔步的习惯,径直走向对方,说话时盯着对方看,让他能感觉到你的眼神 。他一开口声音就很大,到最后也很有力 。与人交谈时,要学会及时保持沉默,这样才能“逼”对方说话,让自己有一个酝酿话语的过程,说话时尽量用从容不迫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
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尽量大声说话,不用注意自己的表情 。当你上台唱歌表演时,会选择最熟悉的歌曲,在时间中间播放,这样就不会因为先播放还是后播放而紧张 。训练自己用幽默来处理对自己不利的意见和看法 。如果出现尴尬的场面,自嘲一下,表现出明显的一面 。接触的人可以先做朋友和家人,再做老师和同学,再做陌生人,也叫脱敏疗法,期间会得到鼓励和支持 。

孩子的害羞是天生的吗有不少小朋友很害羞,不是你家这一孩子如此 。有1/5的儿童天生就害羞,有一部分儿童是有一段时间害羞,大约有一半儿童到六岁还害羞呢!
害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的性格如此外,还有一,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怕别人不尊重自己,对自己不友好;二,自我评价低,怕别人说自己能力差,尽量躲避;三,有陌生人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