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什么所至事竟成

心有所想,事有所成,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心里想象的事情,能够顺利成功完成 。使用时可用成语心想事成、如愿以偿来表示 。

心什么所至事竟成

文章插图
重点词汇:如愿以偿
[成语解释]偿:实现、满足 。按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 。指愿望实现 。
[典故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一回:“况且他家里人既然有心弄死他,等如愿以偿之后,贼人心虚,怕人议论,岂有不尽力推在医生身上之理?”
[近义词]称心如意、天从人愿
[反义词]难偿所愿、事与愿违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天从人愿
[成语解释]上天顺从人的意愿 。指事物的发展正合自己的心愿 。
[典故出处]茅盾《子夜》:“他唯一的希望是吴芝生换些别的话来谈谈,而居然‘天从人愿’ 。”
[近义词]天随人愿
[反义词]天不作美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心所向,事必成【同读一本书.张磊沙】2016-11-9-80

—《遇见未知的自己》

不过他还是继续提供自己的意见:「有很多看似简单的生活事件,看起来好像无足轻重,可是都潜藏着一些讯息 。比方说你想从事某种行业,因此要去考一个证照,结果考试当天找不到准考证啦、交通堵塞啦等等,诸多不顺利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就显示出你的潜意识其实并不想要走这条路 。」
反思:

当我们足够重视,有充分的欲望去达成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会从各个方面准备充分,做到万无一失 。心所向,事必成 。

想起自己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会有一些遗漏疏忽,往往归咎于粗心,实则没有仔细对待,没有入心 。

为什么有的人销售业绩遥遥领先,有的新店长成为超越老店长的优秀者 。原因在于强烈的意识导向,从而认真细致的工作,最终有了出色的成绩 。心所向,量的付出会增多,质上也会严要求,势在必得 。

你想让你的手头工作完美吗?你想让你的目标达成吗?那么首先爱上工作,首先接受目标,才能脚踏实地的全心全意去做,去达成!

越来越浮躁的环境,用心专注更加重要,心所向,事竟成 。
“心之所指,心之所至,谓之心如所愿,心想事成 。”是什么意思?“心之所指,心之所至,谓之心如所愿,心想事成”的意思是:“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
这句话其实是《王阳明心学》的体现,正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扩展资料
【心什么所至事竟成】“阳明心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王阳明)发展的儒家学说 。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 。
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 。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 程颢开其端,南宋 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 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

至明朝,由 王守仁(号阳明,下文 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 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
其中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
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的圣人 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 。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展开的贡献 。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