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目前现状

请用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亚投行的理解中国倡议成立亚投行,意在探索新的融资机制,将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 。

亚投行目前现状

文章插图
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缺口,限制了当地经济发展 。
单纯利用现有的多边国际组织和私人部门投资难以解决 。
亚投行设立后,将和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密切合作,有效动员私营部门的资金,合理分担风险、共享利益,促进亚洲资本利用优化和经济建设 。
亚投行的倡议,体现了中国新的改革开放思维,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各类资源,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促进产业升级 。
亚投行作为多边开发机构,与丝路基金等组织合作,既贯彻中国新的国家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又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多赢选择,体现中国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 。
这不仅有利于亚洲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
一些国家担心亚投行会引起涟漪效应,认为它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功能重复,并挑战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甚至在治理能力、环境标准、公平竞争、贷款规则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表示担忧 。
这完全是一种惯性思维 。
中国一直是世界秩序的积极维护者,一直注重发挥现有国际组织和机制的作用 。
【亚投行目前现状】亚投行体现了中国更大的责任担当和开放思维 。
亚投行对现有的国际金融组织而言,是互补而不是替代 。
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0~2020年,亚太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8万亿美元 。
而亚洲开发银行每年提供的基础设施项目贷款仅为100亿美元 。
目前世界所有多边开发银行每年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仅占全部投资的5%~10% 。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依然很大 。
亚投行作为国际发展领域的新成员、新伙伴,由于定位和业务重点不同,将会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相互弥补、良性竞争 。
亚投行是开放而不是封闭的,不搞一股独大 。
亚投行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域外国家符合条件均可申请成员资格,并欢迎北美、欧洲和其他地区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一起合作,共享亚洲地区发展的成果 。
中国“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而是责任、担当 。
中国承诺,随着更多国家的参与,中国将会单方面稀释自己的股份 。
即使在初期,作为一个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遵守国际通行准则,平等待人,以达成一致的方式决策 。
亚投行是透明的,不搞暗箱操作 。
作为区域金融组织,其创立一开始就以高标准为起点,无论在架构和管理机构、人力配置方面都体现了透明度和与国际接轨的理念 。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参与,也表明这些国家相信亚投行将会建立良好的治理框架,会按照多边机构的规则和国际惯例来办事 。
而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将为这些区域外的国家带来发展机遇 。
积极探索与创新的亚投行,不是对现有体制机制的简单复制,不是所谓的资本输出和零和博弈,而是一种新的融资机制的探索,是促进亚洲共同繁荣和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历史选择 。
中国作为发起国和推动者,将积极承担发展中大国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公平性发展 。
希望能帮到你 。
亚行与传统银行和贷款机构有何不同资产和负债差异 。亚行总资产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而亚投行总资产规模超过300亿美元,亚投行约为亚行的十分之一多 。这表明,亚行有着较多的资源投入业务,而亚投行的资产总额相对较为有限 。从负债率看,亚投行2020年底负债率为37.2%,远低于亚行同期的80.6% 。
主权项目和非主权项目数量差异 。亚行在批准的项目中,多以非主权项目为主,从2017年到2020年,非主权项目占比约为15% 。亚投行主权项目占比高,约为66% 。但从批准金额看,差异显著缩小,亚行非主权贷款和亚投行非主权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的比重总体接近 。
投资项目领域差异 。亚行更为重视对公共部门管理领域的贷款支持,2020年其占比为30%,其次为金融(15%)和能源(11%) 。亚投行前三类投资领域分别为能源(19%)、金融(18%)和交通(16%) 。这说明亚投行确实在基础设施领域投入较多 。从亚行确定的未来投资领域看,其把气候变化相关投资放在最为优先位置,力争在2030年达到75% 。这个比重要大大超过亚投行的目标 。
投资区域差异 。亚行重点投资区域为东南亚,占比约为37%;其次为南亚,占比约为29%;然后为中西亚地区,占比为21% 。亚投行目前投资最多的区域为南亚,约为42%;其次为中西亚,约占29%(其中中亚为9%,西亚为20%);再次为东南亚,占比约为20% 。
研究机构差异 。亚行所设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研究领域具有高度的学术声誉以及影响力,发表系列报告和工作论文,对本地区的学术和政策议程具有较大影响 。亚投行尚未成立类似于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的专门研究机构 。
试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立过程及加入的创世成员国情况论述当今国际关系新动向及中国倡导设立“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在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总部设在北京 。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 。
2013年10月2日,主席提出筹建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截至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确定为57个,其中域内国家37个、域外国家20个 。涵盖了除美日和加拿大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以及亚欧区域的大部分国家,成员遍及五大洲 。其他国家和地区今后仍可以作为普通成员加入亚投行 。
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了签署仪式 。截至2015年10月27日,共有54个国家正式签署《亚投行协定》,科威特、菲律宾、南非三国尚未签署《亚投行协定》 。各方商定将于2015年年底之前,经合法数量的国家批准后,《亚投行协定》即告生效,亚投行正式成立 。
亚投行对中国有什么弊端?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宏伟工程,铁路、仓库、公路、码头、机场、电力、能源等等基础设施横跨亚非欧三个大陆!这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支持,亚洲银行可以忽略不计了,连金砖银行都力不从心,只有两个机构能提供这个庞大的资金保障,那就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是这两个机构实际上已经是美国的囊中之物,美国可以利用这两个机构,发动美元攻势,彻底摧毁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 。
所以成立一个独立于美元霸权之外的安全融资机构,就显得非常重要 。
弊端也很明显,这会在美国的金融霸权中分走一杯羹,虽然还远远不能挑战美国的金融霸权,但是也不排除亚投行将来会做大做强,一旦威胁到美元霸权,企图于世界银行分庭抗礼……老美绝不会坐视不理的,而且目前世界上无人能够抗衡老美的金融霸权
亚投行的成立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亚投行的建立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二战后形成的由美国牵头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尤其对于亚洲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面更是捉襟见肘,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优化国际金融环境秩序和体系贡献力量,目前业内学者对亚投行的研究过分倾向其政治层面,对于其在宏观的经济层面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就亚投行的发展对国际金融的影响进行研究 。

2.研究意义

亚投行是由中国牵头建立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研究其发展对国际金融的影响,与时俱进,在选题方面是一个极大的创新;在政治层面,通过了解亚投行有利于培养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学术层面上,有利于将国际金融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资料检索与筛选,数据分析与利用的过程中,极大的深化了对国际金融学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好的提高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检索法,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际金融组织的种类以及发展现状,进而对现行国际金融领域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总结;其次进而采取调查法,利用社会关系,采访金融领域从业人员,探究关于亚投行的发展对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的看法和观点;同时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亚投行成立前后,国际金融各方面的变化,为分析其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做必要的准备;最后利用归纳演绎法,结合国际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亚投行的发展对国际金融的影响 。

3.2技术路线

4.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

一是全球跨境私人资本流动难以有效导入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特别是长期资本投资领域,服务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发展 。从历史上来看,多数新兴和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实行过“金融压抑”政策,因而导致了其国内金融体系的严重扭曲 。由于国内金融体系扭曲、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难以利用国内资本市场来有效地开展投、融资活动,而不得不借助于国际金融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 。一方面,多数新兴和发展中国家需要利用各种途径从国际私人资本市场筹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少数已经成长为“不成熟债权国”的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私人部门对外投资能力不足,大量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过剩”储蓄只能通过官方部门以外汇储备资产的形式投资于发达国家的国债市场,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内企业却不得不以高额成本到境外私人资本市场融资 。但是现实中,由于国际资本的逐利性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流入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往往包含大量的投机性资本,这些资本不是流入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而涌入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资产部门,从而引发“金融过度”,造成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并且加剧宏观经济波动,甚至还可能会对国内资本投资形成“挤出”效应,对实体经济造成扭曲甚至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