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式民居主要是起防御作用 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

关于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和碉楼式民居主要是起防御作用的相关内容,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碉楼式民居主要是起防御作用

碉楼式民居主要是起防御作用 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

文章插图
碉楼式民居主要是起防御作用(表述不严谨) 。碉楼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于【防涝防匪】 。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中国民居建筑,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 。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综合地反映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和防洪防涝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 。
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 。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 。开平碉楼成为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
碉楼式民居主要是起防御作用吗碉楼式民居主要是起防御作用 。
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综合地反映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 。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 。
【碉楼式民居主要是起防御作用 碉楼式民居主要分布在】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 。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
自明朝( 1368 — 1644 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
简述我国民居住宅的构筑类型,及其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1.干阑
炎热潮湿地区架空的木、竹建筑(南方)
2.毡包
轻木骨架覆毛毡(北方游牧)
3.窑洞
黄河中上游(陕西、甘肃、河南与山西的部分地区)
4.井干
原木垒成(东北、西南林区)
我国民居住宅构筑类型与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
1.生土建筑体系
①窑洞式建筑—黄河中上游
②土墙平顶、土坯拱顶建筑—新疆干旱少雨地区
2.石构建筑体系
碉楼式建筑——西藏、青藏高原等多山地区
3.毡包式建筑体系
蒙古包——内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
4.木构架建筑体系 。
①分布于汉、满、回、侗、白等民族 ②宫殿、坛庙、陵墓、佛寺、道观、住宅等
③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

    【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