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来历

文章插图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有不同说法,其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 , 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烧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 , 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
寒食节的历史渊源远古时期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每到初春季节 , 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 , 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 。相沿成俗 , 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 , 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 , 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
春秋时期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 , 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 , 介子推不愿为官 。躲避山里 , 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
魏晋时期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 。
三国归晋以后 , 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 , 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 。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 。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
【寒食节的来历】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 , 切勿迷信 。

寒食节的来历的详细内容就为您分享到这里,【什么知道】www.shenmezhidao.com小编为您精选以下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