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由来的故事

重阳节的来历简短 有哪些传说故事重阳节的起源 , 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据说 , 在皇宫中 , 每年九月九日 , 都要佩茱萸 , 食蓬饵、饮菊花酒 , 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 , 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 , 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

重阳节的由来的故事

文章插图

重阳节的起源是什么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 。
第二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 , 而当时也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
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 , 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然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 , 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 , 把“九”定为阳数 , 九月九日 , 日月并阳 , 两九相重 , 故而叫重阳 , 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 到了唐代 , 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 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 ,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 插茱萸、赏菊花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 , 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有以下几个传说故事:
1. 拜登高:据传说 , 重阳节这一天 , 登高远望具有特别的意义 , 可以祛病延年 。因此 , 重阳节这一天 , 人们会到山上、高处登高 , 祈求健康长寿 。另外 , 还有“赏菊”和“佩茱萸”的风俗 。
2. 月老牵姻缘:重阳节还有一个“祭月”的传说 , 旧时人们认为 , 这一天因阳气高涨、月魄圆满 , 人们向月亮祭祀 , 祈求自身的身体健康、家宅平安 , 还可以求得姻缘天成 , 月老保佑 。
3. 钟离子敬老:重阳节也有孝敬老人的风俗 。相传晋朝时 , 学士钟离子的母亲已经很老 , 他每年都在重阳节时回家看望母亲 , 携带山上的桂花制作成桂花酒、菊花糕等 , 孝心满满 。后来 , 这个传统也流传下来 , 成为孝敬老人、表达敬老之情的重要节日 。
4. 吕洞宾过金桥:据传吕洞宾是道教八仙之一 , 一个重阳节 , 他独自登山赏花 , 在一座名为金桥的桥上摇桥扫叶 , 不料桥竟横跨在仙界和人间之间 , 而吕洞宾也因此成为神仙 。
以上就是一些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简介 。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重阳节的由来的故事】中国有四大传统祭祀节日是 , 分别是:除夕、清明、盂兰盆会和重阳节 。
关于重阳节为何会成为民间四大祭祀节日之一 。与重阳节的传统文化有关 。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
《吕氏春秋-古秋纪》中古书谈到:九月命冢宰 , 农事备收 , 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 , 祗敬必饬 。“
还有:”是月也 , 大飨帝 , 尝牺牲 , 告备于天子 。“从这些古书记载的内容来看 , 古人在农历的9月9日重阳节 , 会用秋季丰收时的庄稼和果实等 , 举行祭祀天帝、祭奠祖宗等活动 。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 人们认为数字”9“是极阳之数 , 单数中最大的数字 。因此有逢9必变的说法 。
因此古人称帝王为”九五之尊“、称最有名的青铜鼎器为”九鼎“ , 比喻一个人说话算数 , 最讲诚信时 , 往往也称之为”一言九鼎“;除此之外 , 天下有九州、帝王有九卿 , 紫荆城中九门 , 宫殿的房屋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间 , 深九间 , 就连每扇门都是”九路钉“ , 横纵各九个 , 共九九八十一个钉 。
人们视九为至尊 , 也忌讳九的盛极必衰 。因此 , 重阳节中的九九 , 既有重九之说 , 又有久久吉利谐音 。被帝王视为祭祀天宗、祭祀宗庙、推行敬老活动的重要节日 。


历代帝王中 , 往往会在重阳节将准备好的水果、点心等供果 , 一共99个品种 , 进行宫廷年节大宴 。同时会献上九九八十一个祭祀用的舞蹈等文节节目 , 名为”九九大庆会“ 。
“九月九日 , 佩茱萸、食蓬铒 , 饮菊花酒 , 又云令人长寿 。四民并籍野活动 。”
从西汉时期 , 人们也会在重阳节到来之际 , 进行祭祀 , 以求长寿 , 直至宋朝时期未有改变 。
古人除了祭祀天地和宗祖 , 还会在九月九日重阳节五谷丰登、农忙秋收后 , 祭拜自然山神 , 以免除灾祸 , 谋求吉祥 。


这是因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人认为“九为老阳 , 阳极必变” , 重阳节无论从月、日来讲 , 都为老阳之数 , 不吉利;二是感恩的心情 , 在秋收成熟的季节后 , 人们到山中采集果子、药材等果实 , 称为“小秋收” , 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回馈 。
综上可见 ,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民间百姓 , 都对九九重阳节祭祀活动特别重视 , 主要目的都是为辟邪求吉、祈盼长寿 。
开卷有益 , 原创不易 。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 , 感谢大家订阅专栏 , 阅读完整内容 。如果喜欢 , 欢迎转发和评论 , 留言或私信互动 。
参考文献:《中国神话民间传说》、《中国传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