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本末 , 事有终始 , 知所先后 , 则近道矣”是什么意思物有本末 ,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 则近道矣的意思:博学的宗旨 , 在于光明正大的德行 。

文章插图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 , 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 , 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 , 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 , 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 , 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 , 知道什么在先 , 什么在后 , 就接近于合理了 。
这句哲言出自《大学》的开头 , 便阐明它的宗旨 , 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 , 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 , 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 , 以启迪人们的自觉 , 去除物欲 , 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 , 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
扩展资料: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 。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 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 , 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 , 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
出自:《大学》第一章 , 作者有争议
原文选段:
知止而后有定 , 定而后能静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虑 ,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 则近道矣 。
释义: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
主旨:
《大学》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 , 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 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作品影响:
《大学》提出了一个政治哲学纲领 。《大学》以不长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论化、通俗化 , 便于学者学习掌握 , 而儒家思想为封建王朝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
《大学》可以作为科学启蒙第一书 , 它提出的“诚意正心”是必备的科研心态、“格物致知”是认知的唯一途径、“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 , “日日新”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
《大学》作为“四书”之首 , 是儒学重要的思想载体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依据 , 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物有本来 ,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 则近道矣 。”出自哪里?出自《大学》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
节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 知至而后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 , 身修而后家齐 , 家齐而后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 。
译文:在古代 , 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 , 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 , 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 , 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 , 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 , 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 , 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
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 , 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 , 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 , 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 , 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 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 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 , 相传为曾子所作 , 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 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 , 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 , 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 , 《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 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 , 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 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大学
物有本末 , 事有终始 , 知所先后 , 则近道矣.的意思是哪个意思: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 , 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 , 知道什么在先 , 什么在后 , 就接近于合理了 。
出处:春秋曾子《礼记·大学》--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 定而后能静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虑 ,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 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 , 则近道矣 。
译文:博学的宗旨 , 在于光明正大的德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 , 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 , 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 , 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 , 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 , 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 , 知道什么在先 , 什么在后 , 就接近于合理了 。
《礼记·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 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 , 相传为曾子所作 , 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 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 , 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 , 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 , 《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 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扩展资料:
《大学》的积极意义: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 , 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 。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 , 借助科举的力量 , 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 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 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 , 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
《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 , 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 。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 , 注重自身修养 , 关心人民疾苦 , 努力改善民生 , 维护社会安定 , 拥护统一 , 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知所先后 , 则近道矣朋友问《大学》的“知所先后 , 则近道矣”是什么意思?是说知道先后顺序近道吗?金泽说如果这么简单 , 《大学》说他干啥?金泽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是说人先天本自具足的能力 。在亲民 , 这是说后天努力追求的境界 。在至于至善是后天返先天的办法 。所以大学之道就是讲的先天后天的逻辑 , 及如何后天返回先天 。所以才有止、定、静、安、虑、得的次第 。后天能止 , 则先天能定 。后天能静 , 则先天能安 。后天能虑 , 则先天能得 。所以后天的止、静、虑能分别返先天的定、安、得 。什么是人的先天?那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什么是后天?那就是学习驾驭使用本能的能力和办法 。比如能看是先天 , 看什么怎么看是后天 。知所先后就是知先天后天 , 近道就是后天返先天!(金泽老师)
- 孜孜不倦意思
- 张晰雨的名字多少分 张雨晰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 猫咪脱水怎么在家快速治疗
- 广东省导游证报名时间
- 为什么好多人丢蓝猫
- 门禁卡为什么突然开不了
- 金州放松的地方
- 女主叫司青的电视剧有哪些
- 牛皮菜学名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