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则获邑的则的用法和用意

文言文 中则的用法1、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

小则获邑的则的用法和用意

文章插图
例:战国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
例: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译文:(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
例:唐韩愈《师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

拼音:zé,部首:贝、刂,笔画:6,繁体:则,五笔:MJH
释义:

1、规范;榜样 。
2、规则 。

3、效法 。

4、连词 。
a、表示承接关系 。
b、表示转折关系 。

5、是;乃是 。

6、与“作”义相近,宋、元、明小说戏曲里常用 。

7、量词 。用于成文的条数 。

组词:否则、然则、定则、罚则、铁则、法则、准则、规则、分则、总则、章则、实则
笔顺




词语解释:
1、否则 [ fǒu zé ]
释义:如果不是这样 。
2、然则 [ rán zé ]
释义:文言连词 。用在句子的开头,对上文表示承接,有“既然如此,那么”的意思 。
3、定则 [ dìng zé ]
释义:公认的定理或法则;确定不移的原则 。
4、罚则 [ fá zé ]
释义:有关处罚的规定或条文 。
5、铁则 [ tiě zé ]
释义:比喻确定不移的法则;铁律 。
文言文里则的用法1. 文言文 中则的用法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 。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 。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
4.表示假设关系 。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 。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会意 。金文从鼎,从刀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 。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 。——《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 。——《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 。——《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 。——《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周礼·太史》 。注:“亦法也 。” 有物有则 。——《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管子·形势》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 。效法)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grade〗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 。——《汉书·叙传下》 。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标准权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 。——《史记》 榜样〖example〗 。如:以身作则
五、动词:
划分等级〖grade〗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书·禹贡》 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 。如:则先烈之言行 做,作〖do〗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 。——《红楼梦》
2. 文言文中则的用法文言虚词“则”的用法规类
1.却,可是 。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②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
2.那么,就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及日中则如盘盂 。③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④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例:《论语》六则 。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⑧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5.就是 。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③不然,则其所疏远 。
6.原来是 。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
7.只 。例:①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②不依公道则爱钞 。
8.同“辄”,总是,常常 。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9.原来已经 。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
10.复合结构的用法
(1)“则是”:只当是 。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
(2)“则则”:赞叹的声音 。例:连呼则则 。
3. 文言文中“则”字的用法①表示承接关系 。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
②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
③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
可译为“就”,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个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局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 。可译为“虽然”“倒是” 。
4. 高中文言文中“则”用法则详细字义 〈名〉 1. (会意 。
金文从鼎,从刀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 。
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 。——《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 。
——《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 。
——《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 。——《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周礼·太史》 。注:“亦法也 。”
有物有则 。——《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
——《管子·形势》 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 。效法) 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grade]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 。
——《汉书·叙传下》 。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
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district about 300 square li]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6. 标准权衡器 [standard weighing 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 。
——《史记》 7. 榜样 [example] 。如:以身作则 〈动〉 1. 划分等级 [grade]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
——《书·禹贡》 2. 仿效,效法 [follow;imitate] 。如:则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do]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 。
——《红楼梦》 《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 。从刀,从贝 。
贝,古之物货也 。”会意字,本义为定出差等而区划物体(分画),以刀、贝示意 。
虚词与本义无关,而是“曾”“即”“才”等的假借字 。“则”可用作连词、副词和语气词 。
先秦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在文言中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或不译 。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
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 。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才”等 。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 。
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可译为“仅”“只”“才”等 。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 。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 。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会意 。
金文从鼎,从刀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 。
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 。——《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 。
——《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 。
——《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 。——《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周礼·太史》 。注:“ 。
5. 文言文中则的用法文言虚词“则”的用法规类 1.却,可是 。
例:①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②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
2.那么,就 。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②及日中则如盘盂 。③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
④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
例:《论语》六则 。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
例: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⑧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
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5.就是 。
例: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③不然,则其所疏远 。
6.原来是 。例:①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
②临视,则虫集冠上 。7.只 。
例:①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②不依公道则爱钞 。
8.同“辄”,总是,常常 。例:居则曰:“不吾知也!” 9.原来已经 。
例: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②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
10.复合结构的用法 (1)“则是”:只当是 。例: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
(2)“则则”:赞叹的声音 。例:连呼则则 。
6. 文言文中“则”字的用法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so]
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
则人物必有概范 。——蔡元培《图画》
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then]
则难者亦易矣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
则治之如所言 。——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immediately]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 。(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 。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 。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only]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
又如: 则除(唯有,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
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 。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already]
客则鼾睡 。——明· 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 。——蔡元培《图画》
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instead;on the contrary]
则名微而众寡 。——《三国志·诸葛亮传》
7.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
8. 古文“则”的用法则 zé
名词
1.模范:以身作~ 。
2.效法:~先烈之言行 。
3.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 。
4.表示转折,却:今~不然 。
5.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
6.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甚(做什么) 。
7.(会意 。金文从鼎,从刀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 。本义:准则,法则)
则,等画物也 。——《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 。——《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 则 。——《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 。——《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 。——《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周礼·太史》 。注:“亦法也 。”
有物有则 。——《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管子·形势》
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 。效法)
8.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 。——《汉书·叙传下》 。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
9.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10.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 。——《史记>
11.榜样 如:以身作则
动词
1.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书·禹贡》
2. 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 。——《红楼梦》
连词
1. 正相反 [则无可用 。——唐· 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 。——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3. 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 。——唐· 韩愈《师说》
4. 又如:今则不然
5. 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 。——宋· 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
6.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史记·高祖本纪》
7.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 。——《隔江斗智》
副词
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
则人物必有概范 。——蔡元培《图画》
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则难者亦易矣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
则治之如所言 。——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 。(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 。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 。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 又如: 则除(唯有,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
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 。可译为“都”、“已经”、“原来”客则鼾睡 。——明· 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 。——蔡元培《图画》
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 。——《三国志·诸葛亮传》
量词
1.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 。
常用词组
1. 则则 zézé
赞叹的声音 。今作啧啧
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清· 袁枚《祭妹文》
2. 则个 zégè
早期白话句末语助词,有“便了”之意
全望舅舅看觑则个 。——《水浒传》
3. 则例 zélì
依据法令或成案作为定例
此事无须再商,请照则例裁处
4. 则甚 zéshèn做什么
则文言文是什么意思1. 则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或不译 。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 。
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 。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 。可译为“就”“便”“才”等 。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
(《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 。
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 。
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
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 。
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会意 。金文从鼎,从刀 。
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 。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 。
——《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 。——《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 。——《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周礼·太史》 。
注:“亦法也 。” 有物有则 。
——《诗·大雅·庶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管子·形势》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 。
效法)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grade〗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 。——《汉书·叙传下》 。
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districtabout300squareli〗 。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标准权衡器〖standardweighingdevice〗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 。——《史记》 榜样〖example〗 。
如:以身作则 五、动词: 划分等级〖grade〗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书·禹贡》 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 。
如:则先烈之言行 做,作〖do〗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 。——《红楼梦》 。
2. 文言文中的则什么意思【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 。
3. 文言文中的则什么意思【则】
(一)连词 。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②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肴之战)
(三)名词 。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
①《论语》六则 。
2、准则,法则 。
①以身作则 。
4.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9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5.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
6.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
""快哉,此风 。" "美哉,我少年中国 。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 (2)承后省 。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3)自述省 。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 (4)对话省 。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 2).省略谓语 。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 3).省略宾语 。
如:"可烧而走(之)也 。" 4).省略介词宾语 。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 5).省略介词"于" 。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7. 是 文言文意思是什么是 形容词义:1、会意字 。
小篆字形,从日正 。本义:正;不偏斜 。
是,直也 。——《说文》 。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 。
——《礼记·玉藻》 。疏:“谓正也 。”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易·未济》2、对的;正确的 。
王弗是 。——《国语·楚语》 。
注:“理也 。”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
——《荀子·劝学》 。注:“谓正道也 。”
立是废非 。——《淮南子·脩务》 。
注:“善也 。” 彼人是哉 。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概括之词 。凡是;任何 。
代词义:1、此;这 。是谓伐德 。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
——汉·贾谊《论积贮疏》动词义: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清·刘开《问说》2、订正 。
如是正:订正;校正 。3、遵从;以为法则 。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荀子》 。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4、关系词 。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正是四国 。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
——宋·沈括《梦溪笔谈》6、表示让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
——宋·柳永《雨霖铃》7、尝试 。用同“试” 。
如是猜:试猜 。8、像;似 。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副词义:1、表示肯定 。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 。是须:必须;务须 。
是致:以致;因此 。连词义: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
如是则:虽然,虽则 。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
名词义: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
——范晔《后汉书》2、姓 。助词义:1、帮助宾语提前 。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词义梳理:1、正;不偏斜 。2、正确 。
3、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 。4、认为正确;肯定 。
5、订正 。6、遵从,以为法则 。
7、概括之词 。凡是,任何 。
8、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9、表示加重语气之词 。
10、表示答应之词 。11、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 。
12、代词 。此,这;这里 。
13、副词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 。
14、连词 。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
15、连词 。表示承接,相当于“则” 。
16、连词 。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
17、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 。
18、连词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
19、连词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
20、助词 。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
21、助词 。犹“夫”,表发端 。
22、通“视” 。23、通“寔” 。
足,满 。24、通“寔” 。
实在;真实 。25、通“氏” 。
26、通“时” 。此时,这时候 。
27、用同“试” 。尝试 。
28、犹“甚” 。怎样 。
29、犹“甚” 。极;很 。
30、用同“事” 。事情 。
31、姓 。三国吴有是仪 。
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
8. 常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指伦常
一、常的组词:
超常、无常、通常、常数、常务
家常、常温、失常、常人、常住
二、常的笔顺: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常,下帬也 。从巾,尚声 。裳,常或从衣 。
白话版《说文解字》:常,下身穿的衣裙 。字形采用“巾”作边旁,采用“尚”作声旁 。裳,这是“常”的异体字,字形采用“衣”作边旁 。
三、相关组词:
1、异常[yì cháng]
不同于寻常 。
2、超常[chāo cháng]
超过寻常;超出一般 。
3、逾常[yú cháng]
超过寻常 。
4、常任[cháng rèn]
属性词 。长期担任的 。
5、常套[cháng tào]
【小则获邑的则的用法和用意】常用的陈陈相因的办法或格式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和大意思及用法句中的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指受到的大的贿赂、小的贿赂 。
也可理解为省略中心词(贿赂) 。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如“小的甜大的不甜 。”“此事可大可小,小则息事宁人,大则鸡飞狗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