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 湖南省中医药湖南中医药大学谭电波研究团队【扩展】养生湖南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文章插图
谭殿波课题组
[扩大]
在养生和治疗方面黄帝内经养生,中医和西医有不同的方向 。西医是发现身体后解决问题,而中医更注重防病于未然,在身体出现任何异常之前解决问题 。所以直到今天,只有中医养生,西医养生 。《黄帝内经》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养生的名著 。融合中医养生,延年益寿 。该理论还详细阐述了穴位在人体中的分布和针刺的注意事项 。如果保健和针灸相结合,

《黄帝内经》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的医学著作之首,具有严谨的理论体系 。并结合《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对古代医学不断实践和改进的基础上,《内经》提出了“四时阴阳,五脏六腑”,并建立了脏相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的病因学说、病证学说、诊断方法、治疗养生的理论结构 。十二经脉是其理论体系之一
1.药源同源,安心
医易通元中的“易”指的是中医,“易”指的是易经,“元”指的是天文历法,人类文明是从天文历法开始的,所以有“医”的说法与夷同源” 。
2.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络的总称,也是筋、经、皮的统称 。其“内属脏腑,外络在肢节” 。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
3.诊断
《内经》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经验,经过总结而形成的 。其中,中医诊断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虽只是诊断学的雏形黄帝内经养生,却已为后人的“见闻问”奠定了基础 。
4.治理
《内经》针对不同证候制定的治疗原则,强调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病施治 。
5.养生
《内经》云:人的生命之气与万物之气相通,所以只有了解了四时的变化和阴阳运行的规律,才能知道如何养生 。《黄帝内经》中顺应四时养生之法,源于阴阳之法 。
六、病因病机学说
《内经》的病因病机学说从阴阳和自然规律出发,系统地探讨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
7.藏象论
“藏湘”二字最早见于《素问藏湘六篇》 。藏指隐藏在体内的五脏六腑,象指外在表现出来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脏象包括各种脏腑的各种体征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以历代医家的医学实践为依据,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 。总结归纳 。它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
8.证候论
《内经》病证理论是在阴阳、五行、藏络、经络、和气血 。

四时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啊?四时养生的正确论述如下:
一是健脾除湿 。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 。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
二是清热消暑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
三是补养肺肾 。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 。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
四是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 。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
保养阳气:
《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思是,对于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能够及时地躲避它,这一点在春季尤其重要 。
原因是,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 。地球的表面凹凸不平,冷热不均,于是便形成了来去匆匆的风,风既是绿色的信使,也是落叶的祸首,历来它就以温顺和蔼、狂暴凶残两张脸谱对人类施以福祸 。
四时养生法?四时养生的正确论述如下:
1、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夏治,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疾病 。如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可预防冬季冻疮;用药膏贴在穴位上,可治疗冬季哮喘和鼻炎 。
2、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气,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症状,所以应常服健脾利湿之物 。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莲子、佩兰等 。
3、清热消暑: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 。
4、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 。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
春季养生法:
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
意思是,当春归大地之时,冰雪已经消融,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大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 。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个养生原则应具体贯串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去 。
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你知道吗?        顺应四时自然规律,首先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这是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 。在“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思想指导下,善于养生的人,会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

一、春养肝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春养肝: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肝脏在春季时功能也最活跃 。因此在春天要特别注意养肝护肝,这个季节若不注意护理,使肝木的生发、柔和之性收到影响,气血运行失常,气机逆乱,就可能导致肝脏收到影响,进而诱发或加重肝脏病变 。

起居:春季白昼渐长,夜间缩短,故起居应“夜卧早起” 。晨起后到户外沐浴温暖阳光,以适应春天升发之气,补充其机体的阳气 。

饮食: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 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 。同时,由于肝气旺,易克脾土,因此饮食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健运脾胃,健脾祛湿 。饮食上可多吃姜、葱、韭菜、淮山、莲子、枸杞等食物 。

二、夏养心

“夏三月,此谓番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疟疾,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夏养心:所谓“心通于夏气”,是说人的心脏与夏季相应,心脏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因此为更好地从夏季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有目的地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

起居:夏季则宜晚睡早起,中午尽可能午睡 。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 。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

饮食: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天气炎热,会导致心跳和血流速度加快,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夏季养心是养生的重中之重,心脏好的人才会有好的身体 。那么夏天养心可以多吃苦瓜,可以激发食欲降心火 。莲子,可以补脾益肺,养心养肾 。酸枣仁儿,可以镇静催眠,安神静心 。芹菜,可预防心脏病 。海带,马铃薯,坚果类食物,樱桃,红豆等

三、秋养肺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秋养肺: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 。中华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与寒邪最易伤肺燥”是秋的主气,以其天气不断肃杀,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以致出现秋凉而干燥的气候 。这时,人体的皮肤黏膜水分蒸发较快,秋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敛藏之势,收藏阴气,使精气内聚,以滋养五脏,应防止劳伤太过,以免阴气外泄,因为过度劳伤使人出汗过多,致使津气耗散 。

起居:秋季三个月,秋风清肃,万物收藏,人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才能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 。早睡以敛气:秋季早睡,正合人体需求,又有安睡的条件,天气凉爽,舒心爽身,经过一个少眠的夏天,正好借此以补偿 。秋季早睡,对于人体保健是有好处的,符合“养收之道”的 。

饮食:秋天是适合进补的季节,但是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 。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

四、冬养肾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冬养肾:冬季是最冷的季节,寒气直逼体内,所以冬季也是最消耗肾的阳气,肾的阳气一伤,最容易引起风寒感冒,尿频尿多等现象,肾气虚弱,又伤及肾阴,头晕耳鸣等症状也就随之而产生,因此,冬季对于肾脏的保养是十分重要的 。

起居: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 。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 。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 。睡觉时不要贪暖而蒙头睡 。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 。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

饮食:寒气内应肾 。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 。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 。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 。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 。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保健方式应顺应自然与起居调节的概念 。顺天守时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准则,养生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顺应人体规律,做到天人合一 。选择养生方法要从顺应自然与适合自己这两个方面考虑,做到天人相应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