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极限和比例极限哪个大

比例极限和弹性极限的区别比例极限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应变和应力成正比的最大值,超过这个最大值后,应变和应力不再是正比关系,但仍是弹性形变,既撤去外力时还能回复原长,当应力超过一定值时,其不再是弹性形变时这个值就是弹性极限…
材料的三个弹性常数及三者关系1、弹性常数是指弹性材料,脆性材料没有这种特性 。三个常数是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和刚度;

2、比例极限是指塑性材料在收外力作用时,发生弹性形变,外力消失后,变形也消失 。外力和变形是一个线性比例的关系,因此称作比例极限;

3、如果外力继续增大,超过比例极限,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即外力消失以后,变形不能完全恢复,材料发生塑性形变;

4、刚度,其实就是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 。一只筷子和一根铁管,铁管的刚度要高点 。力偶是成对出现,力矩可以单独出现 。
低碳钢的四个应力极限大小180到200MPa,200MPa,207MPa,不小于265MPa 。低碳钢拉伸的四个极限应力是,弹性极限、比例极限、屈服极限、强度极限,低碳钢的弹性极限大小180到200MPa,比例极限σp=200MPa,屈服极限为207MPa,如R235和Q235其极限强度都不小于265MPa,低碳钢为碳含量低于0.25%的碳素钢,因其强度低、硬度低而软,故又称软钢 。
拉伸曲线的四个阶段拉伸曲线的四个阶段分别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阶段

弹性极限和比例极限哪个大

文章插图
1、弹性阶段
金属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其应力和应变成正比例关系,符合胡克定律,即 σ= E·ε,其比例系数E称为弹性模量 。

弹性极限σp与比例极限σe非常接近,工程实际中近似地用比例极限代替弹性极限 。

2、屈服阶段
当金属材料呈现屈服现象时,在试验期间达到塑性变形发生而力不增加的应力点,应区分上屈服强度和下屈服强度 。通常把下屈服点对应的应力值称为屈服强度 。

3、强化阶段
经过屈服阶段后,曲线从C点又开始逐渐上升,说明要使应变增加,必须增加应力,材料又恢复了抵抗变形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作强化,CD段称为强化阶段(加工硬化) 。

曲线最高点所对应的应力值记作,称为材料的抗拉强度(或强度极限),它是衡量材料强度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强度极限是材料在整个拉伸过程中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

【弹性极限和比例极限哪个大】4、颈缩阶段
曲线到达D点,在试件比较薄弱的某一局部(材质不均匀或有缺陷处),变形显著增加,有效横截面急剧减小,出现了缩颈现象 。此后,试件的轴向变形主要集中在颈缩处,试件最后在颈缩处被拉断 。

拉伸曲线是描述构件应力与应变关系的曲线
纺织材料、纺织品在拉伸变形至断裂过程中,拉力(负荷)与伸长变形的关系曲线 。由此曲线可得出断裂强力、伸长、断裂功等参数 。在纤维强力试验机上,根据纤维拉伸至断裂的全过程,可作出负荷—伸长曲线 。此曲线的坐标转换成相对强力和伸长率后绘制的曲线成为应力-应变曲线 。负荷-伸长曲线(load-elongation curve)和应力-应变曲线(stress-strain curve)统称拉伸曲线 。
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如下:
对于韧性材料,有弹性和塑性两个阶段 。弹性阶段的力学性能有:

①比例极限 。应力与应变保持成正比关系的应力最高限 。当应力小于或等于比例极限时,应力与应变满足胡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
②弹性极限 。弹性阶段的应力最高限 。在弹性阶段内,载荷除去后,变形全部消失 。这一阶段内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绝大多数工程材料的比例极限与弹性极限极为接近,因而可近似认为在全部弹性阶段内应力和应变均满足胡克定律 。
③弹性模量 。弹性阶段内,法应力与线应变的比例常数(E) 。
④剪切弹性模量 。弹性阶段内,剪应力与剪应变的比例常数(G) 。
⑤泊松比 。垂直于加载方向的线应变与沿加载方向线应变之比(ν) 。
上述3种弹性常数之间满足G=E/2(1+v) 。塑性阶段的力学性能有:
①屈服强度 。材料发生屈服时的应力值 。又称屈服极限 。屈服时应力不增加但应变会继续增加 。
②条件屈服强度 。某些无明显屈服阶段的材料,规定产生一定塑性应变量(例如0.2%)时的应力值,作为条件屈服强度 。应力超过屈服强度后再卸载,弹性变形将全部消失,但仍残留部分不可消失的变形,称为永久变形或塑性变形 。
③强化与强度极限 。应力超过屈服强度后,材料由于塑性变形而产生应变强化,即增加应变需继续增加应力 。这一阶段称为应变强化阶段 。强化阶段的应力最高限,即为强度极限 。应力达到强度极限后,试样会产生局部收缩变形,称为颈缩 。
④延伸率(δ)与截面收缩率(ψ) 。试样拉断后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改变量与加载前比值的百分数,即δ=(lb-l0)/l0×100%,ψ=(A0-Ab)/A0×100% 。式中l0、A0分别为试样的标距和标距内的面积;lb、Ab分别为拉断后的标距长度和断口处的最小横截面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