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简单介绍赠从弟 翻译原文,以及赠从弟其二原文及翻译的详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赠从弟 翻译原文赠从弟①三首选一
刘桢
亭亭山上松,②
瑟瑟谷中风 。③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
岂不罹凝寒?④
松柏本有性 。
【作者】
?-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刘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
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
【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
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②亭亭:高貌 。③瑟瑟:
风声 。④罹:遭受 。凝寒:严寒 。
【品评】
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
赠从弟翻译

文章插图
翻译:
其一
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
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
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
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
其二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其三
凤凰在南岳集结,他们在枯败的竹林处徘徊不前 。
我的心不气馁,奋力的展翅凌驾于高空之上 。
我岂能不常常刻苦学习努力练习,我把和黄雀为伍当作耻辱 。
什么时候才有杰出人物的降临,就要等到我面见君主 。
原诗:
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惨凄:凛冽、严酷 。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紫氛:高空,云霄 。凤皇:即凤凰 。黄雀:比喻俗士或以闲散自适者 。来仪:谓凤凰来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瑞应 。
出自:刘祯《赠从弟三首》
【赠从弟 翻译原文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翻译】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作为咏物诗,这三首对苹藻、松柏、凤凰虽然着笔不多,却都是画龙点睛,使它们个个风骨棱然 。
这正是诗人自身高洁之性、坚贞之节、远大怀抱的写照 。倘若他自身没有这种“挺挺自持”的气骨,就不能将这类无情之物铸造得如此“高风跨俗”、富有生气 。
作者思想成就:
刘桢的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 。他与王粲合称"刘王" 。清代刘熙载说"公斡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 。
刘桢的文学造诣不凡,五言诗尤为诸子之尊,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 。
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 。
刘祯 赠从弟《赠从弟》
作者:刘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1、亭亭:耸立的样子 。
2、瑟瑟:寒风声 。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 。
5、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
翻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
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
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
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着称于世 。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凤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筒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 。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 。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 。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 。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 。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 。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
赠刘景文
苏轼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
【译文及注释】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
2、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
4、君:你,指刘景文 。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
赠刘司户蕡
李商隐 赠刘司户蕡
江风扬浪动云根,
重碇危樯白日昏 。
已断燕鸿初起势,
更惊骚客後归魂 。
汉廷急诏谁先入,
楚路高歌自欲翻 。
万里相逢欢复泣,
凤巢西隔九重门 。
【赏析】
刘蕡,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博学能文,性耿直,嫉恶如仇,有澄清天下之志 。李商隐对他非常推崇 。宣宗大中元年(847),诗人奉郑亚之命出使南郡和郑肃通好 。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李商隐写此诗相赠 。
诗的开头从相遇的地点黄陵庙写起 。黄陵庙在黄陵山上,相传为舜妃葬处 。山在湘江汇入洞庭的咽喉,山峰兀立,水势奔腾 。时间正是初春,漫天阴沉,加上江风浩浩,越发扬起了浊浪 。看来好似云根一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的猛烈冲击 。船上高高的桅杆,在江风中摇摇晃晃,分外显得日暗天昏 。这是湘江惊涛骇浪的实景,更是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的写照 。诗人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勾画了刘蕡悲剧遭遇的社会背景 。
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 。已断句把刘蕡比做展翅万里的北国鸿雁(刘是燕人),刚刚要施展的雄图伟略就很快夭折了 。这是隐指刘蕡应试未第 。唐文宗时代,刘蕡曾应召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在对策中切论宦官专横误国,应予诛灭,一时名动京师 。但因遭宦官忌恨,未予录取,初试锋芒,就遭挫折 。旋被令孤楚、牛僧孺召为从事,后授秘书郎,不久即遭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 。更惊句即指此番遭贬 。诗人把刘蕡比做受谗而被放的屈原,远贬南荒,难归乡土 。前一已字,后一更字,紧凑有力地把刘的生平遭际中两件大事联结起来,通过沉痛愤慨的笔调,表现了诗人对刘的遭遇深致扼腕 。
颈联又借用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蕡的敬仰和同情 。汉廷急诏用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的故事 。这句是说,如果皇上急召贤臣,以先生之才,应是首先被召去的,还有谁可以比你先回朝廷的呢?这里高度称赞刘具有贾谊的抱负和才华,相信他一定会受到重用,敬慕和劝慰之情溢于言表 。楚路高歌用楚国狂人接舆的故事 。而刘蕡身贬楚地,恰与接舆仿佛,借刘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愤激 。自欲翻,体现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
结尾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不仅是真挚深切的友谊之歌,更是对当时腐朽政治的愤激的控诉 。两位挚友在远离家乡、远离帝京的地方不期而遇,其兴奋和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这是欢的来由 。然而为什么又欢而复泣呢?原来这意外相逢,恰同在他们患难之时:一个是得罪被贬;一个是长期受排挤而万里投荒 。大体相同的坎坷命运和对国运的忧切,又使他们不得不泣 。欢不过是知音乍见时一刹那间的快事,而泣则是经过悲愤交加的长期酝酿 。欢而复泣,感情复杂而沉痛,包含着个人的失意,但主要却是为国运难扶而泣 。末句中这一点表现得很显豁 。凤巢,比喻贤臣在朝 。《帝王世纪》说:黄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 。现在贤臣一时都已星散,远谪穷荒,备受排斥,君门九重,他们又如何可能竭忠尽智呢?诗人长期目击党争的翻云覆雨,又饱经天涯飘泊的生活,对唐王朝的黑暗现实的认识就更深切了 。因而这首感情深挚的投赠之作,揉合了同情知友和忧时愤世之情 。结尾的殷忧和愤懑,表面落在凤巢西隔、急诏无从上,但实际更和首联呼应 。刘、李的遭遇,不都同是晚唐王朝重碇危樯白日昏的必然结果么?
这首诗以感慨苍凉的雄浑声调和高昂挺拔的沉郁气势,表现自己哀时忧国的情感 。诗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景语之中,渗透情语;由眼前江风的险恶联想到国家的隐忧;从同是天涯沦落的遭遇引起了欢泣交加的复杂感情,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刘熙载《艺概》),寓哀怆愤激于深沉凝重之中,具有似矛盾而又统一的深厚蕴藉的独特风格,可说是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珍品 。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 。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
2、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
4、君:你,指刘景文 。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
- 什么是新媒体运营
- 192168681路由器设置
- 包子英文怎么说
- 扣3分的违章怎么处理吗 扣3分以上的违章有哪几种
- 潍坊国际风筝节
- 奶粉做酸奶的制作方法
- 2022河北物理550分能上什么大学?
- 给狗狗取名字霸气又拽
- 郑州中学附属小学冬青街校区怎么样 郑州中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