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沈从文和张兆和晚年婚姻不幸?许多人以为最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结成了一段缱绻缠绵的爱情佳话 。其实非也 。他们终其一生也只是在假装相爱 , 而不是真正相爱 。

文章插图
男人很少因为感动去爱上一个女人 , 女人却有可能因为感动去接受一个男人 。张兆和自始至终就没有爱过沈从文 , 她只是被感动了 , 最终接受了这桩婚事而己 。
他们结了婚 , 短暂的甜蜜生活后 , 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张兆和不明白沈从文为什么那么好面子 , 打肿脸充胖子为朋友花钱 , 结果弄得自家生活拮据 。她也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倾家荡产地收藏古董瓷器 。
到了晚年 , 各大高校内左翼思潮风起云涌 , 沈从文成了被批判的对象 。在极度的困惑与恐惧之中 , 沈从文患上了忧郁症 。
然而 , 张兆和却选择了和沈从文分居 , 并未安慰和鼓励沈从文 。绝望之中的沈从文选择了自杀 , 幸亏被及时发现 , 抢救了过来 。
沈从文也曾经慨叹 , 张兆和并不是爱他为人 , 而是爱他写信 。她不懂沈从文 , 也从未尝试着真正去触碰认知沈从文的内心 。
1988年 , 沈从文病逝 , 离开了他最爱的张兆和 。
七年之后 , 张兆和整理沈从文的遗稿 , 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从文同我相处 , 这一生 , 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 。我不理解他 , 不完全理解他 。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 。但是 , 真正懂得他的为人 , 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 , 是在整理他遗稿的现在 。过去不知道的 , 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 , 现在明白了……”
究其原因 , 我想最重要的一点 , 其实还是婚姻的门不当户不对 。那种来自原生家庭带来的生活习惯 , 社交方式 , 甚至于思想格局的不同 , 造就的精神上的不平等 。这样的婚姻又怎能相爱一生呢?
一个是来自湘西蛮荒之地的浪漫青年 , 一个是出身名门知书达理的世家女子 , 本来不搭边的两个人 , 只是因为男子的浪漫与执着 , 用一沓情书收服了美人心 。
所以 , 即便是时间进化到了现在 , 我依然相信那个古老的说法一一最好的婚姻应该是门当户对的结合 。只是 , 门当户对在新时代也可以被赋予一些新的释义:学历的对等 , 见识的相当 , 三观的一致 , 格局的匹配 。
沈从文晚年凄凉 , 为何妻子至死未去看他?沈从文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 , 是一位十分出名的作家 , 然而如此出名的作家 , 他的晚年为什么会有如此凄凉?一直到沈从文去世 , 他的妻子也未去看过他一眼 。查找有关于沈从文一生的事迹 , 是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妻子之所以在沈从文临死之前都不去看一眼沈从文 , 主要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 , 沈从文曾经背叛过他的妻子 。所以他的妻子一直没有办法原谅沈从文 , 一直到沈从文死去 , 他的妻子也未曾到沈从文的住处去看过他一眼 。
一、沈从文的成就相信一些对于文学作品十分感兴趣的人对沈从文是十分了解的 。沈从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十分著名的作家 , 他文学作品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大的 , 可以跟中国近代的鲁迅媲美 。他曾经出版过一些小说集以及散文集 , 甚至在现代的语文课本中还存在着一些文章就是摘录沈从文的散文集 。
二、沈从文的婚姻经历沈从文的妻子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商人张吉友的女儿张兆和 。张兆和当时又有才华 , 家境又好 , 人长也还不错 。沈从文第一次见到张兆和的时候 , 他便喜欢上了张兆河 , 但是那个时候的张兆和对爱情并不向往 , 一心都放在了自己的学业上 。不过经过沈从文的努力 , 张兆和成功喜欢上了沈从文 , 并与沈从文结婚 , 生下了几个孩子 。然而 , 张兆和与沈从文结婚之后 , 还要照顾家中的几个孩子 , 因此张照和不得不停下自己写作事业 , 将心思都放在了家庭中 。但是就在此时 , 沈从文却出轨了 , 背叛了张兆和 。张兆和得知沈从文出轨之后 , 便于沈从文离婚了 。
三、综述总得来说 , 沈从文之在临死之前 , 他的妻子也不愿意来看他一眼 , 主要是因为沈从文背叛了她 。
张兆和最后结局张兆和最后结局是去世了 。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 , 他曾编写了许多小说被世人广为流传 。沈从文中年时期因为遭到批判患上了抑郁症 , 后来由于病情过重被送往了精神病院 , 此时他的妻子张兆和却转身离开 , 决定前往华北大学深造 。
沈从文去世后不久 , 张兆和也去世了 , 在她临终之前 , 已经完全认不出晚年沈从文的模样 , 两个曾经相爱的人 , 在生活的磨砺下渐渐分道扬镳 , 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 实在是令人惋惜 。
沈从文和张兆和相识过程:
1928年 , 年仅26岁的沈从文受到徐志摩的引荐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 。九如巷张家的三女儿张兆和也正好在这所公学中学习 , 张兆和进修了沈从文所执教的写作课 , 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交集 。
当时的张兆和是学校公认的校花 , 她出身名门 , 举止投足之间皆是自信与美丽 , 虽然容貌并不出众 , 但她身上独有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沈从文 , 他开始暗恋上自己的这名学生 。
【沈从文和张兆和离婚了吗】随着两人的慢慢接触 , 张兆和也逐渐接受了沈从文 , 最后在沈从文取得了张父的认同后 , 两人在北京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 , 张兆和跟随沈从文一起去了青岛 。两人整日腻在一起 , 感情也越来越好 , 沈从文也在这期间写下了《边城》 , 书中对张兆和隐晦地表达了爱意 。
沈从文的故事沈从文的故事
推荐阅读: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 散文集《湘行散记》
金安平的《合肥四姐妹》 , 张允和《最后的闺秀》 , 张允和口述 , 叶稚珊整理《张家旧事》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
——《从文家书》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 , 原名沈岳焕 , 字崇文 。从小在凤凰长大的他 , 似乎天生就爱四处闲逛游荡 , 小学毕业后便投身行伍 , 随着当地的土著部队浪迹于湘西周边 。后来脱下军装 , 来到北京 , 他渴望上大学 , 于是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仅受过小学教育的他 , 说着一口湘西土话 ,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天赋 , 最终在文坛展露头角 。
在吴淞上海公学任教期间 , 他爱上了自己的女学生张兆和 , 不断的给张兆和写了无数封情书 , 都石沉大海 。张兆和出身于合肥的名门望族 , 家里排行老三 , 因此沈从文在书信中称她为“三三”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 , 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张兆和的追求者众多 , 但张兆和从来都不予理睬 , 并且给自己的众多追求者排上了序号 , 沈从文都排到了“癞蛤蟆第十三号” 。后来张兆和不堪其扰 , 将这些情书拿到当时的校长胡适面前 , 请求胡适帮忙 。胡适说 , 他只是顽固的爱着你 。张兆和却说 , 我顽固地不爱他 。沈从文不断地给张兆和写炙热的书信 , 甚至跑到张兆和的苏州老家 , 每天去拜访转悠 , 给她的弟弟讲故事 , 赢得家人的好感 。最终在沈从文死皮赖脸 , 锲而不舍的狂热追求下 , 张兆和终于接受了他 。当时在青岛教学的沈从文给张兆和的去信写道:“如爸爸同意 , 就早点让我知道 , 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的父亲也是开明 , 同意了这门亲事 。于是张兆和在二姐张允和的陪伴下 , 拟了一份电报 , 内容只有一个字:“允” 。后来张兆和不放心 , 又重新拟了一份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
张兆和是一个黑壮朴实的女孩子 , 家里孩子众多 , 作为老三的她 , 与保姆相处的时间更长 , 性格上与其他姐妹相比 , 也较为内敛 。从小就特别能吃 , 据说一餐能吃好几个馒头 , 充满健康活力之美 。
婚后的张兆和抛下小姐的身段 , 缩减开支 , 不穿衣打扮 , 精心打理家庭 。再美好的爱情 , 也经受不了柴米油盐的侵蚀 。沈从文是一个较为好面子的人 , 在吃穿用度上也不太会算计过日 。婚后的他依然出去应酬 , 收集喜爱古玩字画 , 从小刻在骨子里散漫、浪漫的性格与张兆和婚后的踏实勤俭似乎格格不入 , 两人经常为“钱”发生争执 。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 , 二人都逐渐渐行渐远 。
那时的沈从文 , 也是林徽因家“太太的客厅”的常客之一 。一天 , 他苦恼的告诉林徽因 , 自己精神出轨了 , 爱上了一个叫高青子的女人 , 并且他还告诉了张兆和 , 张兆和一气之下 , 直接带孩子奔回了娘家 。有一天 , 沈从文去拜访熊希龄 , 高青子当时是熊希龄的家庭老师 , 熊不在家 , 高来接待他的 。高青子原名高韵秀 , 笔名高青子 , 也是一名作家 , 热爱文学 , 而且和沈从文还是同乡 , 二人聊生活、聊文学 , 无话不谈 , 渐生情愫 。
这种“横溢的情感”在林徽因和金岳霖的劝导下似乎得到了暂时的控制 。后来沈从文去昆明在西南联大教书时 , 张兆和不愿同去 , 留在北京照顾子女 。而高青子竟也在西南联大的图书馆任职 , 二人的情感纠葛成了西南联大的谈资 。第二年 , 张兆和才带着孩子来到昆明和沈从文团聚 , 奇怪的是她并没有和沈从文一起住在西南联大 , 二人在昆明处于分居状态 。最终高青子认识到沈从文不可能和张兆和离婚的 , 因而她选择了退出 , 终于结束了这段感情纠葛 。感情一旦出现了缝隙 , 就再也回不去了 。张兆和始终心里有个结 , 无法原谅沈从文 。二人直到沈从文去世 , 一直过着貌合神离的分居生活 。
沈从文去世后 , 张兆和开始着手整理沈从文的文稿 , 直到这时 , 她才似乎渐渐去理解沈从 。在1995年出版的《从文家书》后记中 , 她说道:“从文同我相处 , 这一生 , 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 。我不理解他 , 不完全理解他 。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 , 但是 , 真正懂得他的为人 , 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 , 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过去不知道的 , 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 , 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 , 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 , 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张充和女士为沈从文撰联道:“不折不从 , 亦慈亦让;星斗其文 , 赤子其人 。”可谓是沈从文一生的最佳概括了 。文人大抵是感情丰富 , 充满浪漫幻想的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这段感情毫无疑问是真挚的 , 却也是现实的 。爱情和婚姻究竟是不一样的 , 婚姻是要扎根到现实生活的土壤里 , 接受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洗礼 。沈从文的日常生活起居在张兆和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安放 , 然而那颗文人的心 , 却一直没有得到妻子的理解与懂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