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垃圾的皇帝

唐高祖李渊是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开国皇帝吗?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这个皇帝却可以称作历史上被窝囊的开国皇帝,目睹手足相残,最后黯然退位 。然而,历史给我们的疑问确是:一位开国皇帝,会像史书中描写的那般不堪吗没有魄力借助儿子成事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皇帝多达三百多位,其中不乏昏君、明君、庸君、暴君 。但还有一些君主,他们一直被后世所所忽略,一被受到贬低,如本文的主角唐高祖李渊 。一般而言,开国君主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如一提到宋朝,人们就会想到赵匡胤,提到明朝就会想起朱元璋,但是提到唐朝,人们恐怕很难联想到李渊也是雄才大略之辈 。

网络配图
无论你是看过小说演义,还是读过新旧唐书,印象中好像唐朝的建立,跟李渊关系不大 。从太原起兵,到进军长安,从平定天下,到最后一统全国,李渊似乎更像是一个配角,他碌碌无能之辈,而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连起兵都是被“美人计”陷害的 。相反李渊17岁的次子李世民则是天资聪颖,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 。
历史事实真是如此么恐怕未必如此,别忘了那句话,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关于李渊建国事迹的记载,都是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授意史官撰写的 。而根据唐初大臣温大雅的记载,正是李渊本人一手策划了太原起兵,而且是谋划已久,另外李世民在进军长安中的功劳甚至不如李建成,其实李渊才是一位勇敢、刚烈、足智多谋的战略家 。
太原起兵那年李渊51岁,仅仅6个月后,他就建立了唐朝,登上了皇位 。起兵造反容易,登基称帝也不困难,但要建立的王朝延续下去,这不是一件简单事儿 。李渊称帝后,在史官的笔下又成为一个整日里喜欢畋猎游乐,追逐声色犬马的“昏君”,而李世民率军整日里东征西讨,为唐朝统一天下 。

网络配图
不可否认李世民在唐朝统一上的功劳,但李渊即位后也并非无所事事事 。实际上李渊即位后,积极调整政策,改革府兵制,为朝廷提供可靠的兵源;恢复均田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废除隋朝的严刑峻法,制定武德律,缓解国内矛盾;改革科举制度,为国家选贤用才 。李渊将大部分时间都专注于国内事务和新王朝制度的建立工作,为李世民接二连三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由此可见,李渊并非是那么昏庸无能,而是一位老成持重,且不失雄才大略的统治者 。
那么究竟是谁在贬低李渊的历史形象呢这里不用再说,大家也已经明白了,就是李世民!当然这个“祸根”也是李渊自己种下的,没能妥善处理好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的矛盾,应该说是唐高祖李渊政治生涯的唯一一大败笔 。关于李渊被贬低的问题,连国外史学家都看不去了,《剑桥中国隋唐史》上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 。书中还解释了他被贬低的原因,“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指隋炀帝与唐太宗)的统治期的中间 。”“第二,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指李世民)精心地掩盖了 。”
唐武德九年(626年),目睹着自己两个儿子、十几个孙子被另一个儿子杀死的李渊黯然退位 。年老的太上皇此后一直居住在狭窄的大安宫内,李世民似乎已经忘记了父亲的存在,很长时间不去探望 。当李世民准备去郊区避暑时,高祖却被留在长安忍受酷热的煎熬 。

网络配图
在大臣的建议下,李世民也曾邀请父亲和他一同前往,但李渊谢绝了 。也许李渊并不在乎皇位的得失,但玄武门已成为他内心永远挥之不去的创伤 。唐贞观九年,李渊病死,时年70岁 。
不管结局如何,19岁的李世民真的就可以盖过老谋深算的李渊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可惜的是这段史实已经被严重篡改了,中国史书上的这种为“圣者隐”的思维,实在有失偏颇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唐朝最昏庸的一个皇帝李适,唐朝第九位皇帝(武则天和唐殇帝除外),唐代宗李豫的接班人 。

唐朝最垃圾的皇帝

文章插图
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李适的祖父李亨在安史之乱未平时匆忙登基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李适的父亲李豫又在"皇后谋逆而气死皇上"的闹剧之后在先帝灵柩前匆匆即位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李适又在父亲病故后坐上了皇位 。
在即位两三年后,不仅宦官当上了朝野的红人,一众奸臣也渐渐在李适的纵容下占了上风 。诸如颜真卿等忠义之臣,在卢杞等奸臣的污蔑和排挤下,不仅离皇帝越来越远,还有不少都遭遇了杀身之祸 。
为了从"金山银山"之中得到满足感,李适主动要求各地加大朝贡力度,甚至直接派遣宦官去地方索取各式物资 。而地方的官员们为了讨皇帝欢心,也加大对百姓的盘剥 。
所以当时压在百姓肩头的,不仅有日益繁重的苛捐杂税,还有荒诞的"宣所"和"宫市" 。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正是当时无数受盘剥百姓的缩影 。
【唐朝最垃圾的皇帝】建中四年(783),德宗为了削弱地方上节度使的力量而开展改革,却遭到了强烈反对,其直接结果便是泾原镇的士兵发动叛变,攻陷了首都长安,德宗仓皇出逃,还被叛军包围了长达一个月 。在这场叛乱中,德宗信任的禁军统领效率十分低下 。
反而是自己平日里疏远的宦官尽力救驾,这对德宗的心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回到长安,德宗任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禁军统领,对于其他宦官也是愈发重用,如派他们到各藩镇担任监军 。
这些举措导致了后来唐朝皇帝的皇权深受宦官掣肘,甚至有两位直接死于宦官之手 。另一方面,在经历逃亡之后,德宗也认识到了钱财的重要性,于是他一改节俭作风,要求各地积极上贡,甚至有时还派宦官直接前去强行征收 。
德宗任用奸臣卢杞为相,卢杞又派贪婪奸诈的裴延龄掌管财政,此二人为了博德宗欢心在民间兴风作浪,搜刮了巨额财产,当时丞相陆贽直言进谏是"侵削兆民,为天子取怨于下",但眼里只有钱的德宗却反过来将陆贽贬斥 。
贞元二十一年(805),德宗病逝会宁殿,享年六十四岁 。他削藩不利,留下了日后藩镇割据的隐患;重用宦官,留下了宦官专权的惯例;横征暴敛,更使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他的统治,无疑是导致唐朝无法翻身的重要因素 。
历史教科书里记载唐朝最平庸的皇帝是谁唐高宗李治——帝王生涯无所作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 。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

人物简介
李治(628~683),即唐高宗,字为善,汉族人 。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生母是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年),享年56岁 。谥曰“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庙号“高宗” 。
唐高宗共在位34年(649年—683年),前六年号永徽 。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勣(徐懋功)、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 。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 。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 。”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 。谥号:天皇大帝(初谥)/天皇大圣皇帝(749年加谥)/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754年加谥) 。
历史上唐高宗李治真的是个无能软弱的皇帝吗笔者认为,李治可绝对不像他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的懦弱无能,反之其实他是一个心机深沉并且很有作为的一代君主 。从他继位以后废黜代表着关陇贵族利益的王皇后执意立武则天为后,清算扶他上位的长孙无忌等等事情就能看出来,李治的手腕很硬,并且他杀人还不用刀,借着武则天的手就把权臣长孙无忌逼自杀了,段位真的很高 。要说李世民的这些儿子里,除了李承乾的智商不太高外,李治,李泰,李恪的智商都是爆表,所以不得不说李世民的基因好 。
首先笔者要说的一点,就是世人对于唐高宗李治的评价绝对是过低,并且还有很多人认为李治天生软弱无能 。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对唐高宗的误解而已,唐高宗之所以名气不是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李世民和武则天名声太大淹没了他 。还有就是唐高宗晚年有头风病,所以他不得已把很多朝政都交给武则天处理,但实际上他在登基前期中期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 。
李治在位期间,唐朝的版图是最大的,比李世民时期还要大 。他还打击了关陇贵族的势力,培养了很多有才华但是家境贫寒的人,让他们入朝为官 。李治废黜王皇后的皇后之位,其实就是在侧面打击关陇贵族的势力,王皇后家境极其显赫,当时她嫁给李治之时都属于是关陇贵族的下嫁,而且当时的门阀世家其实都不与外人通婚,只是几大家族之间相互通婚的 。
李治清算长孙无忌的时候,更加是无情,好歹这也是他的亲生舅舅,而且他之所以能够继位,长孙无忌是出了很多力的 。但是长孙无忌作为权臣,已经威胁到李治的皇权,所以他才会狠心清算长孙无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