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王安石翻译《叠题乌江亭》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作 。这首诗是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而写,表明了王安石对项羽兵败自刎、“不肯过江东”失败一事的真正原因看法 。【王安石乌江亭】

文章插图
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白话译文: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 。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他积极推行变法 。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 。《叠题乌江亭》就写于这个时期 。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这其中又以他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 。杜牧的《题乌江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杜牧在其诗中批评了项羽胸襟不够宽广,认为项羽如果能够重振旗鼓依然能够卷土重来 。一代英雄的末路引起两代人的争论:项羽能够重回江东,是否还能卷土重来?王安石不同意杜牧的看法,认为即使江东父老仍在,项羽注定是失败的结局 。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字介甫,晚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
乌江亭这首诗和翻译《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词句注释
⑴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
⑵壮士:指项羽 。
⑶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
⑷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
⑸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 。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
白话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叠题乌江亭的诗意是什么《叠题乌江亭》是《乌江亭》的别称,是王安石的诗作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
原文及翻译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翻译: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赏析
《乌江亭》是王安石针对杜牧的议论而写的,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 。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
叠题乌江亭这首诗的意思?《叠题乌江亭》作者为宋朝诗人文学家王安石 。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前言】
《叠题乌江亭》是北宋王安石的诗作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乌江亭》是王安石所写,他对项羽的评价是怎样的?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但以字面翻译差不多就是:经过很多战争的壮士既疲惫劳累又悲哀凄惨,中原一败乃大势已去,狂澜无挽!就算当年的江东子弟都还健在,怕也没人肯为项羽再战了吧?
由以上的释文可以看出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是贬义的,安石认为楚霸王的失败是历史必然,认为就算楚霸王就算安然过了江东,也已众叛亲离、失民心,再没有支持之人,哪还谈什么东山再起呀!
王安石的这种看法对错先不说!但就结果来说项羽是败了,但在我看来这其实不过是军事上的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项羽会失民心,什么历史必然更谈不上!
唉!我只能说王安石是个诗人,一个伟大的诗人,就算有《安石变法》也只能说他除了是诗人还是个不错司法工作者!仅此而已 。
如果孙子先生晚出生在西楚霸王之后,让他老人家评说一下的话恐怕我们会听到一些肯为中肯的观点了!不过,虽然他没法说,但是根据《孙子兵法》稍懂军事学的人就能明白此战中的一二,也正因如此,才会到现在不爱刘邦恋项羽,成也英雄败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