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殿的故事

中和殿的传说历史故事?谢谢了!当太和殿举行大典时,中和殿是皇帝先行休息之处,他也在这里接受大典中执事官员的参拜 。每年祭祀天坛、地坛、太庙时,皇帝事先在这里阅读祭文 。

中和殿的故事

文章插图
祭祀先农坛举行亲耕礼之前,皇帝要在中和殿阅看祭文和亲耕时用的农具 。清代规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皇帝的宗谱,称为玉牒 。纂修好以后,进呈皇帝以及审阅仪式,也在中和殿举行 。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 。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住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 。
“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三大殿中唯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静静的思考 。


扩展资料:
1、布局结构
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方形,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 。它的面积是三大殿中最小的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 。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 。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 。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 。
2、建筑特征
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的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 。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18000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 。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 。
-中和殿
中和殿的故事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属于明清传统宫殿建筑 。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 。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 。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 。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 。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 。
“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三大殿中唯有这间房子可供皇帝一人静静的思考 。
故宫中和殿的故事、趣事?1、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各种大典前,先在中和殿小憩,并且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 。

2、凡是遇到皇帝亲祭,例如祭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先农坛,皇帝会在前一日到中和殿阅视写有祭文的祝版;祭先农坛暨举行亲耕仪式前一日,皇帝除了在此阅视祝文,还在此查验亲耕仪式要用的种子和农具 。
3、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拟好的奏书 。
4、清朝每七年纂修一次玉牒(即皇家家谱) 。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举行隆重的玉牒存放仪式 。
5、有时候皇帝也会在此召见官员或赐食 。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溥仪仍居后宫 。袁世凯意图称帝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 。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文移至中间 。




扩展资料:
宫殿用途
明清两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庆典前在此休息准备 。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庆典的官员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参与庆典 。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看亲耕用的农具 。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 。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 。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 。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阅读拟好的奏折 。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


【中和殿的故事】参考资料:-中和殿
中和殿发生过那些历史事件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 。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匾额“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 。典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明清两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庆典前在此休息准备 。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庆典的官员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参与庆典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看亲耕用的农具 。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 。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 。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阅读拟好的奏折 。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
中和殿都发生过那些重要历史事件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李自成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同年清顺治帝从沈阳迁都至北京 。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